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0篇
  1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恢复突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90 Gy 60Co-γ射线处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32A和协青早A,获得了育性恢复突变体,突变频率分别为8×10-3和5×10-3,从Ⅱ-32A中所获得的育性恢复突变体,在农艺性状上与Ⅱ-32A育性恢复突变体Ⅱ-32R,与Ⅱ-32A和珍汕97A测交,杂种结实率在70%以上,对测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Ⅱ-32R对珍汕97A和Ⅱ-32A的育性恢复均涉及2对恢复基因。Ⅱ-32R与珍汕97A和Ⅱ-32A的杂种F2在结实率分布上存在差异,从中选出两个结实率较高的株系。表明诱导不育系产生育性恢复突变是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2.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育种(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明尉 《作物学报》1980,6(1):57-62
<正> 1951年日本遗传学家木原均为了探讨小麦的起源与亲缘关系,研究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了与小麦属近缘的物种——山羊草属中的尾状山羊草(Aegilopscaudata)作为试材,开展了研究。木原均用它作母本,以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vulgare)作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完成了核置换,育成了一批具有前者细  相似文献   
53.
以偏籼材料Iri371的幼穗为外植体,经10Gy^60Co-γ射线照射处理后,进行碎段离体培养,获102株M1R1再生株。M1R1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生理性损伤,M2R2代有27.5%株系出现8种可见性状的稳定变异与分离变异。  相似文献   
54.
55.
在用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进行品质分析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校正是获得良好回归方程的重要步骤。运用Infrasoft International公司的CENTER和SELECT计算机程序,研究了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近红外测定回归方程时样品种体的界定与选择。试验共用1106份稻米精米粉样品为起始群体,根据光谱特征,有16份样本因为标准化的Mahalanbis距离(H距离)大于3.0  相似文献   
56.
60Co γ射线辐照诱发创造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籼品种浙9248干种子经300 Gy 60Co-γ射线辐照后,M1代植株的育性大幅下降,并出现了完全不育株.选用浙9248M1高不育株再经人工去雄后与G93-89杂交,所得杂种M2F1仍分离出雄性不育株.继续用浙9248回交,M3BC1-M6BC4群体中仍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比为1:1.用早籼新品系浙辐504、H416,中籼新品系长丝软占、玉占,三系杂交籼稻保持系辐南B、351B及恢复系IR36、20964与BC2群体中的不育株杂交,所有杂交一代群体都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比例接近1:1.此外,回交、杂交群体中分离出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进行姐妹杂交,后代也按1:1分离出不育株与可育株.然而,所有可育株的后代,不管来自杂交、回交或是姐妹交,均未出现育性分离,表现正常可育.本实验所得的不育突变株及其衍生不育株的花药瘦小,花粉呈典败或圆败,自然结实率与套袋结实率很低.上述结果表明,诱发产生的不育系属显性雄性不育,由细胞核内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7.
58.
1985年12月16—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FAO/IAEA)在罗马主持召开了谷类作物诱变育种会议。会议正式代表36人,来自16个国家。会议重点讨论谷类作物的半矮秆诱变育种以及半矮秆突变体在杂交育种中的利用情况,并对谷类作物诱变育种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就有关报告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9.
邢小黑  高明尉 《作物学报》1994,20(2):253-256
水稻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DNA含量变动不大,RNA含量则在接种后第7天左右出现一个峰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在接种后第6-10天之间出现一个峰值,这两个峰值是愈伤组织分化的生理生化指标,并在愈伤组织形态分化之前已出现。此外,过氧化物酶活性峰可被早期处理的利福霉素所消除,而愈伤组织分化第9天用利福霉素处理则提高了过氧  相似文献   
60.
“克螟稻”后代cry1Ab基因表达特性及其对二化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不同世代的“克螟稻”为试验材料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 cry1Ab基因在“克螟稻”后代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对二化螟的抗性。结果表明 ,cry1Ab基因在“克螟稻”后代中的表达表现出了一定的时空特性。在时间上 ,主茎叶片中 Cry1Ab蛋白含量在孕穗期为最高 ,在抽穗期为最低 ,除苗期外 ,在其它各个时期 Cry1Ab蛋白含量差异均不显著 ;在空间上 ,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各部位 Cry1Ab蛋白含量均不同 ,但均以茎、叶、叶鞘中表达量较高 ,根中表达量则相对较低。在同一主茎或分蘖上 ,不同叶位、叶鞘及茎段 Cry1Ab蛋白含量均不同。对二化螟抗性的室内生物测定及田间自然条件下抗性的调查表明 ,不同世代的“克螟稻”后代均对二化螟具有极强的抗性 ,对二化螟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可达 10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