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篇
农学   23篇
  5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杂交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对结实率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7个杂交水稻组合及其恢复系为材料,以汕优63作对照,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室高温处理,研究了杂交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对结实率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扬花期高于32℃的日均温能引起结实率明显下降,供试组合在高温下结实率的稳定性依次为:汕优63、Ⅱ优838、陆两优106>丝优63、金优725、汕优桂99>Ⅰ优198、两优培九;杂交水稻耐高温能力与其父本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37℃高温处理下,杂交水稻叶片中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降低,耐热性较强的组合在高温胁迫下累积可溶性糖的能力较强,而MDA和Car含量的变幅相对较小,这3种指标可以作为水稻耐热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2.
坏死性肠炎又称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县某养鸡户饲养三黄肉鸡3000只,30日龄,2005年4月6日突然发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经综合诊断为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一发病情况及临诊症状4月6日突然发病,当天死亡20只,次日死亡42只,第3日病情加重死亡100多只。临床症状表现为羽毛蓬松,精神沉郁,闭目呆立,食欲不振或者废绝,下痢、拉黄绿稀粪,病情严重的拉黑色稀粪。二剖检病变腹腔有一股腐尸臭味,最具特征的病变在肠道,尤其是小肠后段,空肠、回肠,肠管扩大,充满气体,肠管增厚,十二脂肠出血,黏膜坏死,呈大小形状不…  相似文献   
193.
研究作物产量与自然环境因素关系时,常常要考虑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故常将作物整个生育期等分为若干阶段,将每一生物时段的某一气候因子当作一个自变量。如果作物的全生育期较长,而研究的精度要求较高即每一生物阶段较短,则所划分时段即自变量数目可能远大于样本数目。在此情况下,如按一般的多元回归模式处理,很难建立合理而稳定的回归方程式;但如果将该气候因子看作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并且每一生物时段划分得很细,则一般多元回归问题可转化回归积分问题。由于具体计算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宜的阶数,需要反复…  相似文献   
194.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5.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裂颖与浆片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裂颖特性与浆片的关系,揭示不育系种子裂颖的内在原因。【方法】以具有不同裂颖特性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福伊A、三香A、丰源A、T98A及其相应保持系为材料,对不育系间以及保持系与不育系间浆片的小维管束性状值、体积、重量、水势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并对不育系浆片的小维管束性状值、体积、重量、水势与其种子裂颖率和裂颖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种子裂颖重的不育系相比,种子裂颖轻的不育系浆片小维管束导管面积大、数目多且分布均匀、体积小、重量轻、水势低;且相应保持系也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规律。不育系种子裂颖率与浆片单个小维管束的导管面积和数目、单个小维管束平均单个导管面积、整个小维管束的导管面积和数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浆片单个导管未退化小维管束单个导管面积、单个小维管束面积、体积、重量、水势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浆片小维管束导管少且分布不均匀、体积大、重量重、水势高是不育系种子裂颖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6.
三个C两优杂交稻组合的株型及干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优63为对照,对3个C两优杂交稻组合的株型及干物质生产特性进行了研究。与汕优63相比,C两优杂交稻组合上3叶叶型较狭长,叶片着生角度小,总叶面积较大;齐穗期上3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较高,根系活力较强;基部节间较粗、较短,茎秆的抗倒性强, 中部节间较长,穗下节间占总秆长的42.77%;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速率快,增量大,且茎鞘叶中的干物质向籽粒运转量多,对籽粒的贡献率高。C两优杂交稻抽穗后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与稻谷产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C两优杂交稻组合较理想的株型和中后期强大的干物质生产和转运优势是其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7.
杂交水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R75589-31S、IR60、IR70和90个籼粳成分不同的株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以获得的27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交稻米外观品质遗传及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垩白度、粒长、粒宽及粒长宽比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长宽比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粒宽与垩白度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对垩白度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9409、2.1738和2.7805。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且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以种子加性效应为主,母体效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垩白度主要受到种子效应和母体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到细胞质的影响。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都在80%以上,其中以粒宽为最高,达89.90%,垩白度的遗传率相对较低,为72.94%。  相似文献   
198.
虽然已经80岁高龄,他却戏称自己只有“40公岁”,刚刚造入不惑之年。他并不以头上曜眼的光环为傲,仍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袁老师”。如今,他依然教不下科研工作,心系杂交水稻,心系粮食安全。2010年2月3日,在中央一号文件即将出台之际,就国家“三农”新政和粮食生产发展等问题,袁隆平院士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的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199.
利用所构建的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不同季节获得的水稻抽穗期QTL进行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检测到3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7和11号染色体上,共解释18.86%的遗传变异,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2.95%~10.56%,其中qHD7-1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贡献率为2.18%;另检测到9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互作位点.  相似文献   
200.
水稻种子休眠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水稻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以强休眠品种4628和休眠性差品种996抽穗后30天的种子为材料,对颖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种子透水性、透气性、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强休眠品种4628种子的透水性、透气性较差,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脱氢酶、淀粉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休眠性差品种996。强休眠品种4628种子内源激素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含量低于休眠性差品种996,而脱落酸(ABA)含量则显著高于休眠性差品种996。颖壳扫描电镜显示,强休眠品种4628种子颖壳背面细胞排列紧密,茸毛较少,且孔洞小,萌发孔也比较小,不利于种子透水、透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