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157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林业用地面积256.1万亩,其中有林地(含灌木林地)面积247.3万亩。该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19.7℃,极端最高温38.8℃,极端最低温-3℃,年日照时数为1628.5小时,年无霜期达318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46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581.9毫米。县境内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形  相似文献   
272.
利用6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鉴别寄主对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鉴别出7个生理分化致病类型:菌株03-13、03-04、03-07、03-22和03-12属于致病类型Ⅰ;菌株03-23、03-18和03-29属于致病类型Ⅱ;菌株03-20、03-26、03-16和03-14属于致病类型Ⅲ;菌株03-17、03-03、03-11和03-28属于致病类型Ⅳ;菌株03-02和03-08属于致病类型Ⅴ;菌株03-10、03-21和03-25属于致病类型Ⅵ;菌株03-01属于致病类型Ⅶ。高梁丝黑穗病菌对所有的鉴别寄主都不具有侵染力,归属于致病类型Ⅰ。  相似文献   
273.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VdLs.17)分泌组预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预测并分析大丽轮枝菌基因组范围内的分泌蛋白,为大丽轮枝菌分泌蛋白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公布的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序列,组合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ignalP、TargetP、TMHMM、Big-pi和PROSITE,预测大丽轮枝菌基因组范围内所有分泌蛋白,定义为分泌组。统计分析分泌组中蛋白N-端信号肽特点;应用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数据库和病原菌-寄主互作蛋白数据库对分泌组蛋白进行注释,预测分泌组中潜在果胶酶、纤维素酶和病原菌寄主互作蛋白;利用真菌激发子的保守结构域,预测分泌组中潜在的激发子蛋白集;应用BLASTP程序比较分析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分泌组,获得大丽轮枝菌相对于黑白轮枝菌特异的分泌蛋白。【结果】大丽轮枝菌分泌组共有922个蛋白。信号肽分析表明,以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的蛋白数目最多,非极性氨基酸丙氨酸的出现频率最高,而有带电侧链的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出现频率最低,信号肽的-3和-1位置上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大丽轮枝菌分泌组含有158个潜在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其中,包括10个果胶水解酶和14个果胶裂解酶;190个潜在的病原菌-寄主互作蛋白、97个含有RxLx[EDQ]模体的蛋白和52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量分泌蛋白;58个相对于黑白轮枝菌分泌组特异的蛋白。【结论】本文建立了预测大丽轮枝菌分泌组蛋白的方法。分泌组蛋白信号肽长度具有高度的变异性,氨基酸组成多为脂肪族氨基酸,序列在C-端结构域较为保守。分泌组中包含大量潜在的果胶降解酶、病原菌-寄主互作蛋白、RxLx[EDQ]模体蛋白和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量蛋白等致病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274.
为建立适于黄瓜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方法,对黄瓜叶片蛋白提取方法、裂解缓冲液、等电聚焦(IEF)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丙酮法或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黄瓜蛋白质较好,2-DE图谱中蛋白点较多;裂解缓冲液为9.5mol·L-1尿素,2mol·L-1硫脲,1%二硫苏糖醇(DTT)2mmol·L-1三丁摹磷(TBP),4% 3-[3-(胆酰氨丙基)二甲铵基]丙磺酸内盐(CHAPS),0.2%两性电解质,0.002%溴酚蓝,0.25%吐温20,10%异丙醇,5%甘油,10mmo·L-1苯甲基磺酰氟(PMSF)时,电泳网谱效果最好;IEF等电聚焦条件为25000Vh时.2-DE图谱蛋白点多且清晰.  相似文献   
275.
玉米茎腐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玉米茎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Fusarium graminearum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明显高于Pythium aphanidermatum。病菌在活体内和活体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明显不同。酶动力学研究表明: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的各种细胞壁降解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反应条件。水解酶类的PG、PMG、Cx最大酶活的pH分别为6.0、5.0、6.0,温度分别为50、40、50℃;裂解酶类的PGTE和PMTE最大酶活的pH均为9.0,温度分别为30、20℃,与其它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76.
277.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深绿木霉菌T23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丝状生防真菌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菌株T23的遗传转化体系。并且,通过提高筛选培养基中潮霉素B的浓度和调整农杆菌的培养时间,对转化体系作了进一步的优化。转化效率约为50个突变体/10^7个分生孢子。所有转化子经继代培养5代,潮霉素B抗性筛选后,共得到118个遗传稳定的转化子。随机抽取部分转化子,进行PCR和soutllem blot分子鉴定,结果证实外源的T—DNA已经随机整合到T23的基因组中。通过形态学观察,筛选出3个在产孢量和菌丝体生长速度方面显著不同于野生型菌株T23的转化子。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在深绿木霉菌株T23上的成功运用,将为研究该菌的功能基因组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278.
拮抗内生细菌B20-006菌株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笔者通过对玉米纹枯病拮抗内生细菌筛选研究发现,利用拮抗内生细菌B20-006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效最高达67.9%。同时通过抗利福平B20-006突变菌株回接再分离及利用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技术证明,B20-006菌株可通过根系侵人,具有沿维管束进行转运的能力。为进一步明确其生防机理,本文系统研究了B20—006菌株与宿主玉米相互作用过程中主要防御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酯酶等的比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279.
玉米矮化病株及其根际土壤内线虫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玉米矮化病的病原,采用Ludox TM悬浮法对从吉林和辽宁采集的玉米矮化病株及其根际土壤和健康株根际土壤分离的线虫进行了鉴定和种群比较,并对矮化病株茎基组织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健康株根际土壤分离出29属线虫,特有线虫是角咽线虫属Actinolaimus和木盾移线虫属Peltamigratus,矮化玉米病株根际土壤分离出28属线虫,特有线虫为锥线虫属Dolichorus,二者相同的线虫属有27个。矮化玉米病株根际土壤中植物线虫种类和数量明显比健康株根际土壤中高,线虫种群数量差异明显的主要是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和刺线虫属Belonolaimus,病株根际土壤中这3个属线虫总数约占病株土壤分离线虫总数的20.23%、11.27%和10.40%。玉米矮化病株茎基组织中短体线虫属和矮化线虫属数量占优势,2个属的线虫数量分别占测序总数的22%、14%(吉林长岭)和16%、20%(辽宁黑山)。表明玉米矮化病的发生与植物线虫相关,很可能是多种线虫共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280.
木霉菌是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微生物,具有多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机制,其中关于诱导抗性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木霉菌能产生20余种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损伤相关分子模式(MAMPs/DAMPs)分子,植物根系有相对应的大约30种受体或响应基因。木霉菌通过定殖植物根系使MAMPs/DAMPs与植物根系受体或响应基因互作,触发水杨酸、苿莉酸/乙烯等防御反应信号长距离传导至植物叶片,诱导植物叶片防御反应基因表达。将木霉菌诱导的植物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变化的信息相结合,能全面反映木霉菌?植物有益互作所激发的诱导抗病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