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农学   39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3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和百粒重的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的遗传机制,以豫82×沈137组配的229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控制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相关QTL分别为3个、3个和4个,它们的联合贡献率分别为35.5%、28.1%和39.0%。位于第1染色体上介于标记umc1335与umc2236之间控制出籽率的QTL qKR1b和位于第9染色体上介于标记bnlg1209–umc2095之间控制百粒重QTL q100-KW9b,分别解释18.9%和11.7%的表型变异,且作用方式为加性效应,分析表明这些区域可能包含调控玉米籽粒性状关键基因,对剖析玉米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2.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3.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发育动态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大多数热带种质对光周期非常敏感。光周期敏感性限制了温、热地区间的种质交流。研究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分子机理,有利于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创新,提高玉米品种对不同光周期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对光周期钝感的温带自交系黄早四和对光周期敏感的热带自交系CML288为亲本配置的组合衍生的一套207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在长日照环境条件下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数、株(苗)高变化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双亲间的最终可见叶片数和株高差异很大;发育初期CML288的叶片数和苗高都低于黄早四,而发育后期CML288的叶片数和株高都明显高于黄早四;测定各时期F7重组自交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包含237个SSR标记、图谱总长度1 753.6 cM、平均图距7.40 cM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别检测到控制叶片数和株(苗)高发育的QTL 11个和20个。但是,没有一个条件QTL 能在测定的几个时期都有效应。在长日照条件下,控制叶片数与株(苗)高的非条件与条件QTL主要集中在第1、9和10染色体上,特别是在第10染色体的标记umc1873附近均检测到了影响这两个性状的QTL,且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单个条件和非条件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4.34%~25.74%和10.02%~22.57%,表明这一区域可能包含光周期敏感性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24.
以光周期钝感自交系黄早4和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 288为亲本杂交所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构建了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含有237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3种不同长短日照环境下的株高进行QTL定位,在4个地区3个不同的光周期环境下共检测到11个与株高有关的QTL.在第1条染色体1.10区域的1个QTL在各个日照条件下都能够稳定表达;位于第10染色体10.04区域的1个主效QTL PH 10在长日照务件下特异表达,且具有较大的贡献率、效应值和LOD值,推断在该区段上存在控制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QTL.  相似文献   
125.
不同剂量的离子束注入玉米自交系、单交种、综合种不同类型材料的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从处理的自交系当代植株M  相似文献   
126.
将新育成的优良玉米单交种豫玉3号在3年3个地点设置了8种密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豫玉3号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株左右,密度过高过低均减产。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可用(?)=0.6261x—0.0072x~2—7.7917回归方程表示.密度对于植株性状、生理性状和产量各性状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7.
温热玉米杂交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2个温热杂交组合的P1,P2、F1,F2,BC1,BC26个世代材料,对玉米抽雄、散粉、叶丝期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热杂交组合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遗传特点不同。由对光周期反应较迟钝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22所配成的温热杂交组合,其基本营养生长期较之亲本有明显提早的趋势,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温带冒充地亚热带晚呈显性或部分显性;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12表现异常,基本营养生长期指标在自交系内及其F1内变异较大;对含有杂合基因型分离世代F1,F2,BC1,BC2的比较可见,明显表现杂合基因型倾早的遗传特点,温带遗传成分在杂种后代中所占的比重,对基本营养生长期的提早和光周期钝感表现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28.
玉米类LF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每天9 h和15 h两种光照条件对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进行处理。以玉米茎尖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分离到1个1 265 bp的全长cDNA克隆,序列比较表明其为拟南芥LFY基因的同源基因,命名为类LFY(基因登录号为DQ343237)。类LFY与同源基因zfl2、RFL、LFY和FLO的同源性依次为93%、84%、57%和57%。它的DNA序列和推论的蛋白质序列与zfl1同源性最高,其编码的蛋白质与zfl1相比在第28、29和160位分别少1个丙氨酸、脯氨酸和苏氨酸,在188位置多1个甲硫氨酸。该基因在2个供试自交系茎尖中长日照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持续表达,短日照条件下生长早期和后期不表达,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9.
用6个玉米姊妹系及以之组配的15个杂种F_1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姊妹种各性状普遍存在着平均优势、对照优势和超亲优势;不同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存在着显著差异;姊妹系绝大多数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作用,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高达70%~90%;杂种优势表现属于部分显性基因作用模式。配合力分析表明,不同姊妹系间配合力有明显差异,因而,有充分地选择余地,选择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组配成姊妹单交种,其配合力仍可保持原自交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0.
不同生态环境对玉米杂交种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5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粗脂肪含量在8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问粗脂肪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品种间粗脂肪含量变幅为4.115%~8.175%,平均为4.672%。粗脂肪含量大于7.00%的品种有HE-1,HE-2。不同地点问粗脂肪含量变幅为4.571%~4.801%,平均为4.672%,粗脂肪平均含量以洛阳点最高,商丘点次之,郑州点第3,显著高于其他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