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5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以不同花色、不同发育时期的鸳鸯茉莉(Brunfelsia acuminate Benth.)花瓣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及pH值的Tris-HCl和磷酸缓冲液(PBS),获得提取花瓣中过氧化物酶(POD)的最佳浓度和pH值,并对不同花色、不同发育时期花瓣的P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分别选出0.4 mol/L Tris-HCl,pH7.0和0.1 mol/L PBS,pH7.0 2种缓冲液组合,其中以后者的提取效果最好,并通过POD同工酶谱得以证明;不同发育时期POD活性:白花>淡紫花>紫花,花瓣颜色褪变与POD活性呈正相关,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花瓣中不同形态的POD活性之间差异显著,可溶态POD活性远大于结合态的POD活性。  相似文献   
32.
比较了酸、热及其复合改性对凹凸棒石黏土、膨润土和高岭土等3种黏土矿物吸附净化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2%浓度酸处理、300℃热活化及酸热复合改性均可以显著提高凹凸棒石黏土的磷吸附净化能力,且以复合改性效果最好,Ⅴ类和劣Ⅴ类水的磷去除率均比原土提高30%以上;酸、热改性均能显著提高膨润土的磷吸附净化能力,但综合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来看,热活化略优于酸改性,但酸热复合改性没有呈现更佳的效果;热改性显著提高高岭土的磷吸附净化能力,而酸改性却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高岭土的磷吸附净化能力,酸热复合改性的效果亦不如热单独改性。结果表明,在针对不同程度磷污染水体时需根据黏土矿物特性选用酸处理、热活化或酸热复合改性方法来提高污水的吸附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33.
烟叶钾含量作为评价烟叶品质的重要指标,如何进一步提升烟叶钾含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选取四川米易、仁和、河口及内东4个试验区,采用大田微区试验方式,设置4个施肥方式(CK不施钾、T1常规环施、T2底施、T3环施+洞施),研究施肥位点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环施相比,米易、仁和及河口地区,环施+洞施可使烟叶吸钾量提升31%、7%和25%,使烤烟产量提升22%、9%、18%;内东地区,底施可使烟叶吸钾量、烤烟产量分别提升6%、11%。不同的施肥方式决定着钾素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常规环施使得肥料钾主要分布在烟株根区顶部,而底施则是在较深的部位,只有环施+洞施使得烟株的大部分根系被钾肥所包围,此种施肥方式可有效提升土壤供钾能力,进而促进烟叶钾含量的提升。综合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得出:环施+洞施施肥方式在米易、仁和、河口地区施肥效果最优,底施施肥方式在内东地区施肥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4.
不同氮肥对潮土中磷肥转化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对潮土中磷肥转化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除硝酸铵,不同氮肥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其中以硝酸钙和尿素处理作用最显著;不同氮肥均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性磷含量,但硝酸铵的作用显著小于其他氮肥;各氮肥处理在培养15d时,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差异最显著,硝酸钙和尿素处理的土壤水溶性磷含量有小于氯化铵和硫酸铵处理的趋势,但随着时间延长,除硝酸铵外,各氮肥处理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5.
载体缓控释尿素研制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出载体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研制这种肥料的关键在于寻找或合成适当的功能高分子。以天然多糖A和尿素研究了载体缓控释体系。结果表明,天然多糖A与尿素有极好的相溶性,共混后加入少量交联剂对尿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缓控释作用。红外分析和X-衍射分析表明,天然多糖A和尿素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氢键的相互作用力,而这种氢键相互作用使得天然多糖A和尿素形成了-螺旋或高分子网络结构的载肥体系。  相似文献   
36.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近年来植物化感物质的提取、纯化、鉴定及其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化感作用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它通过影响植物膜系统、激素水平、矿质吸收、呼吸和光合作用等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并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及其机理、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指出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7.
以钾高效品种徐薯28和低效品种济薯22为材料,采用室内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下,甘薯钾的积累与分配及利用规律。结果显示:不施钾显著促进甘薯地上部生长,抑制块根膨大,但品种间变幅不同,钾高效型徐薯28具有更强的根系膨大能力。徐薯28苗期地上部钾浓度显著高于济薯22,叶片和叶柄钾含量分别比济薯22高33.1%、33.9%;但收获期徐薯28植株钾含量为8.7 g/kg,显著低于济薯22的9.8 g/kg。施钾或不施钾下,收获期徐薯28钾分配系数分别为4.2、3.2,济薯22分别为2.0、1.5,表明徐薯28将钾更多分配到块根部分,而济薯22更多分配到茎叶部分。各处理的块根钾利用效率(KIUE-T)为65.1~135.9,施钾及不施钾下,徐薯28块根钾利用效率都显著高于对应的济薯22处理。甘薯植株内钾含量高低是决定济薯22及徐薯28钾利用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两甘薯基因型间钾的利用效率差异主要体现在:徐薯28即使在不施钾下,苗期地上部尤其是茎叶能维持较高的钾含量,为后期块根膨大奠定基础,而收获期维持较高的钾分配系数及植株较低的钾浓度,而济薯22则相反。  相似文献   
38.
太湖水稻土中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向水稻土中加入不同量的磷(水土比为20∶1)进行培养,并利用连续提取法,对水稻土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的固定研究中,随着外源磷加入量的增加,磷的固定量增加,固定率下降。在磷的释放研究中,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磷的释放量减少,并在提取8次后,以后各次磷的释放量不发生显著变化。水稻土最大释放量和总释放量分别为91.36、206.02mg·kg-1(1.6mmol·L-1P处理)和124.07、271.91mg·kg-1(2.4mmol·L-1P处理)。磷的释放率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达到平衡,1.6mmol·L-1P处理土壤磷的释放率高于2.4mmol·L-1P处理土壤。通过比较曲线拟合决定系数(R2),发现描述磷的释放动力学的方程拟合效果表现为Elovich方程(ET)>TowConstant方程(TC)>Parabolic扩散方程(PD)>零级反应方程(Z)>一级反应方程(F)>二级反应方程(S)。  相似文献   
39.
土壤K素肥力因长期施肥管理可能会发生变化.本文以土壤K素肥力相对较高的河南封丘 16 年长期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K素肥力的影响,以及常规速效K、缓效K、全K和两种四苯硼钠法等土壤测K方法对土壤K素变化的响应能力.16 年K肥施用量和作物吸K量的差值表明,不施K土壤K素发生耗竭,任何肥料都不施的CK处理K耗竭较少,为 K 28.5 kg/(hm2·a),而不施K的NP处理中K的耗竭速率较高,为 CK 处理的 5.2 倍, 所有施K土壤中由于作物吸K量小于K肥施用量,表现为土壤K素盈余,其中不施P或N的NK和PK处理K素盈余最高,分别达 K 207 和 190.5 kg/(hm2·a),平衡施用化肥或有机肥土壤K的盈余较少,为K 31.5 ~ 63.0 kg/(hm2·a).不同土壤测K方法反映的 16 年前后土壤K素变化与以上理论值均有差异,醋酸铵法、沸硝酸法、两种四苯硼钠法和碱熔法反映的 7 个不同施肥处理K素变化的回收率(测定值与理论值的比率)平均值分别为 39% 、51%、66%、71% 和176%,7 个施肥处理回收率的变异系数5种方法分别为103%、74%、36%、30% 和141%.回收率偏离估计值较大并且不稳定,说明土壤常规测K方法(速效K、缓效K和全K)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土壤K素肥力的变化,而四苯硼钠法较常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土壤K素变化.  相似文献   
40.
石灰性土壤肥际磷酸一铵的转化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肥际为切入点,通过土柱培养试验,研究了磷酸二氢铵(MAP)在石灰性潮土肥际的转化及肥料磷的迁移。结果表明,MAP施肥31 d后,约90%进入土壤,肥料磷的迁移距离达57 mm。无机磷形态分级结果表明,进入土壤的肥料磷仍保持较高的有效性。其中,以Ca8-P和Ca2-P增幅较大,其次为水溶态(WE-P)、Al-P和Fe-P,O-P仅有少量增加,而土壤Ca10-P没有明显变化。肥际(0~2 mm)新增含磷矿物中,Ca8-P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其它形态磷的比例则相应减少。空间上,WE-P与Al-P相似,在56 mm内显著增加,且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整体呈线性下降。Ca2-P亦于56 mm内显著增加,但包括0~14 mm的快速下降和随后缓慢线性下降两个阶段,并在0~14 mm内相对富集。Ca8-P分布与Ca2-P相似,但表现为集中在6 mm内快速下降。Fe-P在56 mm内显著增加,但在13 mm处含量最高,并在26 mm内相对集中形成,26 mm后缓慢线性下降。O-P仅在30 mm内略有形成。MAP施肥后,进入土壤的肥料磷相对集中,其中,约20%分布于0~2 mm内,6mm内磷的增加量即达土壤磷总增量的50%左右。MAP施肥引起土壤pH显著下降,对土壤碳酸盐及铁铝矿物溶解作用较为显著,特别是0~2 mm内碳酸盐被完全分解,6 mm内土壤碳酸盐含量显著降低。CaCO3溶解释放的Ca2 是导致进入土壤中的水溶性磷转化固定的主要因素,而土壤难溶性铁铝矿物溶解释放出的Fe3 、Al3 离子对水溶性磷的固定也有一定贡献。MAP对土壤难溶性铁的活化作用显著,明显提高了土壤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