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4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作物耐低磷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作物对低磷胁迫的可能适应机制,重点介绍了碳代谢的改变在作物适应低磷环境上的积极作用,力求为作物耐低磷基因资源筛选及磷高效作物品种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不同熟期大豆R4-R5期冠层某些生理生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应用冠层分析仪和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不同熟期、不同产量类型的大豆R4-R5期冠层结构特征、光合生理、冠层内微生态环境。结果表明,不论熟期早晚,高产大豆群体的共同特征在于LAI较高,叶片在各个方向上的分布均匀;上下冠层叶片的光合速率差异小,全冠层的光合速率相对较高,从而使全冠层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结果增加了植株荚、粒数及粒重,特别是增加了中上部的荚、粒数。不同熟期间的高产群体冠层特征的差异在于早熟大豆的LAI相对较低,截获的光能多少对于产量形成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高产群体叶倾角小,叶片平展,有利于截获更多光能;而晚熟大豆冠层郁蔽,LAI大,高产冠层各层次叶倾角大则有利于太阳辐射透射到冠层内部,增加群体内部受光量,利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23.
不同氮肥对大豆根圈土壤酶活性和氮营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本文报道了利用根箱系统,5种不同的氮肥(硝酸钠、硫酸铵、尿素、LP-40和LP-70)处理对典型黑土条件下生长的大豆根圈3种土壤酶活性及NO3^--N和NH4^ -N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长效缓释氮肥LP-70处理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根圈亏缺外,其它氮肥处理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尿酶活性在根圈土壤中要大于非根圈土壤。对NO3^--N含量在大豆根圈分布结果证明,当硫酸铵、尿素、LP—40和LP—70处理时,它在大豆根圈表现为亏缺效应,而当供给硝酸钠处理时,NO3^-—N含量在大豆根图表现为强烈的累积效应。不同氮肥对NH4 ^ —N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为;当供给硫酸铵处理时,NH4^ —N在根面区少量累计,而当其它4种氮肥处理时,NH4^ —N表现为亏缺。本试验结果证明不同氮肥对大豆根圈土壤酶活性及氮营养状况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4.
针对功能性杂化纤维制备过程中微纳米无机粒子分散困难、易于团聚等问题,归纳了传统的无机粒子分散性表征方法,介绍了太赫兹时域光谱、超声波、X射线相衬成像等新技术.通过综合传统方法和新技术,提出构建以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法为主,间接法为辅,并尝试纳入超声法、太赫兹时域光谱及X射线相衬成像新技术的多级粒径联合评价体系,为深入探究分散性表征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有效株行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秉进  金剑  中嶋博 《大豆科学》2007,26(3):327-331
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垄作主栽大豆品种的有效株行距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解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的浪费.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6.
申忠宝  齐志勇  金剑 《大豆科学》2007,26(4):528-532
磷素(P)是提高植物抗水分胁迫能力的重要因子.选取大豆(Glycinemax L. Merrill)品种东农434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大豆R1期(初花期)和R4期(盛荚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解析P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根系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P水平,即0、7.3、14.6和29.2 mgkg-1.3个水份处理,即(1)全生育期维持田间持水量(FWC)的65%~75%为对照;(2)R1期控水为FWC的30%~40%;(3)R4期控水为FWC的30%~40%.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的干旱胁迫均显著影响根系性状,降低产量,且R4期比R1期严重.磷素营养显著改善干旱胁迫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增加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进而减少大豆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27.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S J Herbert 《大豆科学》2007,26(4):607-612,617
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它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以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延伸膨大以增大体积及光合产物积累、内含物不断充实的过程,其高低由干物质积累速率(ISGR)和干物质积累时期(EFP)的长短决定,也受遗传潜力和环境条件互作的影响.本文从子叶的干物质积累和细胞数与籽粒的大小的关系,光照及其叶片光合影响籽粒形成以及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生长发育综述了三者调节大豆粒重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建立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延伸膨大的研究平台,为探讨新型种植方式提高大豆产量及高产大豆育种和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8.
微生物是水体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占生物基因资源的绝大多数。目前传统的微生物研究手段只能培养0.1%-1%的环境微生物,无法整体分析水体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功能,形成了水体治理研究的瓶颈。近年来,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研究手段即宏基因组学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方法。一方面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系统中的物质代谢历程这些为研究水体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用宏基因组学方法从水体中发现新型微生物来源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虽然宏基因组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近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该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的概念、方法、问题和水体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9.
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结构及其与冠层辐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结构特征、冠层辐射特性变化的分析表明,存在产量差异的3个大豆品种(系)生殖生长期有着不同的冠层发展动态,高产品种北丰11的群体LAI和LAD相对较大,叶片在各个方向分布均匀,平均叶倾角小,相应地辐射透过系数较低,光截获的比例相对较高,有利于干物质的同化积累,光能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粒重不同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积累动态差异及生理机制,为不同用途大豆的栽培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百粒重分别为7.13、20.21和30.54 g左右的小粒大豆、普通大豆和大粒大豆为材料,测定关键生育期叶片光合速率,分析3种大豆籽粒形成过程中干物质重、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