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5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0篇
  36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大型深水网箱间歇式真空吸鱼泵设计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综述浙江海洋学院网箱养殖工程研究中心已开发出大型高密度聚乙烯深水网箱 ,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目前国内缺少与大型深水网箱配套的养殖设备。由于我国沿海以前使用的都是小型简易网箱 ,取鱼非常简单。随着大型深水网箱的使用 ,取鱼工作变得困难。如果采用原来人工的办法取鱼 ,工人的劳动强度非常大 ,取鱼时间也很长 ,鱼的死亡率也较高。所以研制和生产符合中国国情的吸鱼泵 ,已成为当务之急 ,该设备的研究开发已被列入国家十五“863”项目———“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课题之中…  相似文献   
72.
大气中臭氧浓度变化对蔬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对菠菜和青菜进行不同O_3浓度熏气试验结果表明,当大气中O_3浓度升高,菠菜和青菜气孔阻力增大,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大幅度降低,当O_3浓度达200μmol/kmol时,菠菜和青菜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不足对照的1/9和1/3,地下部生物量分别下降79.8%和69.3%。  相似文献   
73.
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群落优势种沙柳、油蒿、柠条、杨柴对高CO2浓度(700μmol/mol)和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4种植物根、茎、叶的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都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且均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负效应增加;在CO2浓度条件下,土壤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但与本底CO2浓度条件下相比,CO2的"施肥效应"依然存在;通过对4种植物生物量的比较,沙柳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对干旱较为敏感,柠条对CO2浓度升高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4.
水稻与冬小麦对臭氧的反应及其敏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进行不同O3浓度的长期接触试验结果表明,O3浓度增加可促进水稻发育,小麦前期发育缓慢,后期衰老加快。水稻和小麦灌浆期缩短、株高下降;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干物质量降低。小麦叶片含水率呈抛物线型下降,但对水稻影响不大;在同样高浓度O3环境下水稻叶片受害较小麦晚、发展慢;O3浓度增加,单株产量和千粒重下降,且小麦减产幅度大于水稻,小麦对O3的反应比水稻敏感。  相似文献   
75.
贝加尔针茅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和东北松嫩平原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植物群落。本文通过模拟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和土壤干旱研究了贝加尔针茅C,N的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根和叶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土壤干旱使根和叶的生物量显著减小;C,N含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在高CO2浓度下的C,N含量高于环境CO2浓度下的含量;从C,N的分配看,在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根中的含量。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C,N积累量的增加减轻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且这种作用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加大。在高CO2浓度下,贝加尔针茅根和叶的C/N比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当前环境CO2浓度下并未表现出这种变化趋势;贝加尔针茅叶的C/N比远小于根的C/N比,叶的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构建猕猴桃园高低温灾害预测模型,为提升猕猴桃果园防灾减灾能力及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小气候观测系统对陕西关中猕猴桃果园温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定位观测,分析猕猴桃果实膨大期、休眠期不同垂直高度温度变化,不同天气条件下猕猴桃冠层温度变化;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猕猴桃果园冠层高低温预测模型.[结果]猕猴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垂直高度、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单峰曲线.不同阶段一天中冠层温度低于冠层上部,大部时段低于冠层下部.果实膨大期一天中大部分时段最高气温晴天最高,多云次之,阴雨天最低;休眠期阴雨天最低气温最高,多云次之,晴天最低,但午后晴天最高.建立了猕猴桃果实膨大期、休眠期分晴天、多云、阴天的冠层日最高、日最低气温,以及不分时段不分天气类型冠层高低温一元线性预测模型.[结论]猕猴桃果园冠层温度受太阳辐射、树体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与冠层上部、冠下温度存在差异.从日尺度来看,高温热害发生时刻集中在15:00-16:00,低温冻害发生时刻集中在7:00;从月尺度来看,高温热害多发时段为7月上旬一8月中旬,低温冻害多发时段为1月.基于气象站气温建立的猕猴桃冠层休眠期低温预测模型、不分时段不分天气类型高低温预测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冠层高低温,猕猴桃果实膨大期高温线性模型需进一步订正.  相似文献   
77.
内蒙古西部3个盟市自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生态建设工程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盟市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231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9.37%。草场实施禁牧后,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以遏制,牧区草场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10%提高到禁牧后的15%;牧草株高由20cm增加到25cm,产草量由300kg/hm^2提高到375kg/hm^2。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牧民接受科学养畜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意识增强了,传统的饲养方式和经营管理观念逐步转变。牧户能繁母畜比例由47.6%提高到58.3%,出栏率由36%提高到52%。实施禁牧后,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78.
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群落优势种沙柳、油篙、柠条、杨柴对高C02浓度(700μmol/mol)和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C02浓度升高有利于4种植物的生长,根、茎、叶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干旱胁迫对4种植物都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且均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而负效应加重;在高C02浓度条件下,土壤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仍较明显,但与本底C02浓度条件下相比,C02的“施肥效应”依然存在。通过对4种植物生物量的比较,沙柳在高C02浓度条件下对干旱更为敏感,而柠条对C02浓度的升高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9.
东北地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东北地区3个玉米主栽品种,于2007和2008年在锦州进行分期播种试验,调查记录作物发育期,并测定干物质和产量构成.同时结合锦州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对比、回归等方法分析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播种前10d-出苗期的平均气温与出苗速度相关极显著(P<0.01),平均气温高则出苗快,出苗速度与品种关系不大;出苗后,平均气温高,可加快中、晚熟品种玉米生长;玉米拔节后,株高增长量与温度的关系因品种而异,最大叶面积指数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主要与品种的生态特性有关;温度变化对干物质增重速率的影响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出苗后0-20d和40-60d的温度升高对叶片和茎秆的增重速率为正效应;出苗后60-80d的温度升高对籽粒灌浆为正效应;百粒重和产量与抽雄-乳熟期的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乳熟-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玉米品种选择、播期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笔者在对苹果产量预测的特点和现有的苹果产量预测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经济——气候模型的研究结论,根据全球重大灾害性气候事件,建立世界苹果主产国苹果产量增减预报模型。研究全球12个产量超百万吨的苹果主产国气候背景与产量增减的关系,根据极端气象灾害引起产量变化的历史资料,结合当年苹果主产国气象灾害发生地域、影响范围及程度,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预估苹果主产国当年苹果产量的增减趋势。根据目前国内对全球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建立全球苹果主产国产量预测的思路是可行的,该研究思路对其他全球范围的作物产量预测具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