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蚕豆外引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单株产量、百粒重、株形及抗病性对13个外引蚕豆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9122-2、闽选35、启豆2号、川9301-1等品种综合表现较佳。  相似文献   
32.
大麦绿色营养体的青饲利用有待于引起重视和推广。本文论述了大麦青饲的意义、历史、明景及影响再生产草划的因素也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3.
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大麦 7号 (原编号 895 0 67)系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用植3 作母本、85 - 1 0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大麦新品种 ,具有高产、高抗白粉病、高千粒重等优良性状 ,2 0 0 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 2 0 0 1年获得农业部科技司颁发的农作物优异种质叁级荣誉证书 ,并被录入《中国大麦遗传资源和优异种质》一书。1 产量表现莆大麦 7号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 ,一般亩产 30 0 kg左右 ,高的可达 35 0 kg以上。1 995~ 1 997年两年参加本所品比试验 ,平均 349.8kg/ 667m2 ,比对照种莆大麦 5号增产 1 2 .8% ,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1 997~ 1 998年度参…  相似文献   
34.
莆大麦8号优异性状表现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35.
‘莆航苦瓜1号’系精选莆田地方苦瓜优良单株‘莆0609’种子,搭乘“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在太空环境中进行辐射诱变,经过田间定向选择育成的早熟优质苦瓜新品种.该品种生长势强,从定植到商品采收春季60 d左右,秋季45 d左右,采收期60~80 d.平均每667 m2产量3 000~3 500 kg,产值8 000~10 000元.适合南方地区春、秋两季栽培.  相似文献   
36.
莆大麦 8号系采用“植 3×戈贝纳”杂交育成 ,1998~ 2 0 0 0年二次参加省大麦区试 ,并在全省大麦主产区进行多点试种、示范推广 ,2 0 0 4年 5月获得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 ,该品种作为籽粒利用 ,产量高 ,品质优 ,是一个很好的饲料大麦品种 ;作为麦苗利用 ,分蘖力强 ,繁茂性好 ,氨基酸和粗蛋白高 ,有较好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
大麦是优质的饲料作物,在全球对大麦的需求中,饲料大麦的市场份额占到70%左右,应该说大麦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畜牧养殖业的饲料.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蛋、奶需求量日益增长,促进了福建省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大麦和玉米等饲料原料的巨大需求,为立足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加强大麦优异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创新和利用的基础上,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大麦新品种莆大麦9号.  相似文献   
38.
为筛选出适宜莆田市秋季种植的中熟花椰菜品种,引进4个中熟花椰菜新品种,调查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商品性、产量及抗病性,并对引进的品种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台花65天和大地65天这2个花椰菜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佳,品质较好、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是适宜莆田市秋季栽培推广的中熟花椰菜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39.
莆田农科所于1995年由福建农业大学作物学院引入经该院多年改良的春性矮败小麦[2,3,4]。几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在遗传育种上有较高利用价值。它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改进型,具有Tal(即MS2)显性不育基因与Rht10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矮败小麦与太各...  相似文献   
40.
本试验研究3种微生物菌剂对紫甘蓝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T2处理、T3处理的紫甘蓝产量均高于T4处理,增幅依次为17.1%、10.9%、9.0%;T1处理、T2处理、T3处理的紫甘蓝产量与T5处理相比,增幅依次为99.1%、88.4%、85.2%。可见,施用微生物菌剂可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紫甘蓝生长,提高产量。由于菌剂及人工成本的增加,3种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产投比均比T4处理低,产投比以T4处理最高,为6.46;其次为T1处理,为6.31;再次为T3处理,为5.91;T2处理最低,为4.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