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3篇
农学   25篇
  7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3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运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使用2,4-D、IBA、6-BA3种激素配合,对核桃芽接砧木进行涂干、喷叶2种处理.分别建立了砧木处理方法的嫁接成活率与激素因子的回归数学模型.采用多元函数求极大值的方法得出涂干、喷叶2种砧木激素处理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62.
杂交中稻高产品种灌浆期的库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灌浆期的库源特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齐穗期和成熟期的LAI、地上部干物重均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消光系数、LAI衰减率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库大源足是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高产品种每hm^2产量9000kg以上的库源特征为:齐穗期的LAI6.5-7.0,成熟期的LAI3.5-4.0,成熟期的生物产量每hm^218750kg左右,每hm^2颖花数37500万朵以上,齐穗期叶粒比1.7cm^2/粒左右。  相似文献   
63.
杂交中稻Ⅱ优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 2 0 0 0年 ,研究了杂交中稻Ⅱ优 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Ⅱ优 7号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库大源足 ,Ⅱ优 7号产量为 90 0 0kg/hm2 以上的库源特征为 :齐穗期叶面积指数 6 5~ 7 0 ,成熟期叶面积指数 3 4~ 4 0 ,成熟期干物重 1875 0kg/hm2 左右 ,颖花 375 0 0万朵 /hm2 左右 ,齐穗期叶粒比 1 7cm2 /粒。Ⅱ优 7号的主要高产农艺措施是 :移栽叶龄 3~ 4叶 ,栽 2 4~ 2 7万穴 /hm2 ,施纯N 16 5~ 180kg/hm2 。  相似文献   
64.
冬水田杂交中稻小苗超稀栽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以杂交中稻Ⅱ优7号为材料,研究了移栽叶龄、本田栽秧密度和施氮量等对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上等肥力冬水田采用每公顷施纯氮195kg,4叶左右移栽,每公顷裁7.5万-9.0万穴,每穴裁单株的小苗超稀栽培技术,能够达到或超过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的产量水平,且具有省种、省工、矮化植株、减轻纹枯病等优点;但尚需解决抽穗不整齐、生育期推迟等问题。  相似文献   
65.
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 A:晚轮422/沈农265;F2 B:泸恢99/沈农265)为试材,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穗弯曲度显著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张角则表现出降低趋势。在辽宁,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四川,每穗粒数则显著低于四川。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表现为Cw(长剑叶、弯穗)> Cz(长剑叶、直穗) > Dw(短剑叶、弯穗) > Dz(短剑叶、直穗),穗数和每穗粒数以Dz最低,Cz和Cw较高。剑叶长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剑叶宽与每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剑叶宽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穗弯曲度只在四川分别与结实率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则表现为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6.
强优势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介绍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的背景,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概念和技术标准,总结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强优势杂交水稻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7.
水稻小穗簇生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穗簇生稻是发生于水稻穗部的一种突变体,复粒稻属于簇生稻的一种类型,为了进一步明确复粒稻中所含簇生基因Cl的遗传机理,本研究利用复粒稻与日本晴、R8258、H103、泸恢99配制4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F2分离群体,对F1、F2群体进行簇生性状的形态观察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表现部分显性,F2群体出现3:1显隐性状分离,这表明该性状受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Gramene数据库查得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695对SSR标记对复粒稻与日本晴,复粒稻与R8258两个杂交组合的F2群体进行了分析,发现第6染色体的RM454、RM20300、RM7434和RM162与Cl基因连锁,距离Cl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85cM,1.19cM,4.29cM和4.33cM。根据Gramene网站上这几个引物已测得的遗传位点,将Cl基因定位于RM20300和RM7434之间。这为Cl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水稻航天衰老突变体基因psl2的表型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是水稻的源器官。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对水稻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我单位在参加农业部实践8号卫星航天育种工程的空间辐射诱变籼稻(Oryza sativa L.indica)泸恢H103中得到一叶片早衰突变体。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早衰叶突变体表现的特点是:抽穗期前心叶抽出时,先前抽出的倒4叶片就开始变黄衰老,抽穗初期时先前抽出的倒3叶表现衰老,抽穗后期先前抽出的倒2叶表现衰老,灌浆期剑叶表现衰老,完全成熟时剑叶完全衰老死亡。利用该突变体分别与其野生型泸恢H103、R527、R602杂交,获得F1及其衍生的F2群体,对早衰叶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遗传分析表明由一隐性核基因psl2控制。本研究为最终定位和克隆目标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杂交中稻发根力及根系活力与地上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发根力及根系活力与地上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品种间发根力与有效穗、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系活力与结实率和产量呈极显正相关,分蘖力强、结实率高可分别作为选育发根力和根系活力强的品种的间接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70.
从5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到70年代的杂种优势利用,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众多品种的单产潜力并未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41.7%,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16.6%,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