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41.
苏北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发生规律及生产危害,分析了黑条矮缩病发生及流行原因,提出了黑条矮缩病防控措施,对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2.
多效唑对不同类型水稻秧苗素质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秧田期施用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秧田期施用多效唑,能使秧苗苗高降低、分蘖增加、总根减少、白根增加、茎基宽变宽,秧苗素质提高;能实现壮秧高产。增产原因是增穗增粒。平均有效穗增加14.6%-21.23%、穗粒数增加3.96%-5.55%,增产21.23%-28.87%。  相似文献   
43.
为了研究控制玉米叶夹角的基因遗传规律,以株型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 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探明控制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F_1叶夹角杂种优势表现为负向离中亲优势,无超亲优势;糯玉米穗上第一叶叶夹角与穗下第一叶叶夹角遗传模型相同,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穗上第一叶叶夹角BC_1、BC_2、F_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63.96%、72.90%、82.55%,穗下第一叶叶夹角BC_1、BC_2、F_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63.41%、71.83%、82.01%;27.58%的表型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决定,非加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易晚代进行叶夹角性状选择。研究结果为糯玉米叶夹角性状的基因定位和株型育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
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水稻穗部性状的遗传,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直立穗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穗角和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着粒密度性状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型弯曲对直立、着粒密度密对疏和每穗颖花数多对少均为部分显性。穗角和着粒密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而着粒密度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45.
大棚草莓套种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茬口安排、大棚草莓栽培技术以及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等方面对阐述了大棚草莓套种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6.
大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啤酒大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用7个株高构成指数存在一定差异的啤酒大麦品种(系),连续两年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对大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构成指数IL、I1、I2、I3、I4在基因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年份间和年份×基因型互作间只有I4存在显著的差异;7个大麦亲本和21个杂种F1的株高构成指数的平均值均接近黄金分割值0.618;株高构成指数IL、I1、I4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IL和I1为部分显性,I4为完全显性至部分显性,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I2和I3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IL和I4的减效等位基因为显性,控制I1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株高构成指数可能受1对或2对主基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构成指数与株高和千粒重均无显著相关,I2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IL、I1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I1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7.
介绍连粳6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在江苏省区试试验中的产量表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连粳6号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对连粳4号进行了不同播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连粳4号生育期明显缩短,株高降低,产量结构各因子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呈明显减少趋势.连粳4号安全齐穗的最迟播期为6月29日.  相似文献   
49.
中稻1号(原名连粳06-540)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组合为中1319//连96-1/中粳8415,具有食味品质好,增产潜力大,高抗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轻等特点.适宜河南省沿黄、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淮北、安徽省沿淮、淮北等稻区手栽种植及苏中地区机械栽插.通过稀播壮秧、小穴密植、平衡施肥、合理肥水管理等措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0.
连粳12号是以镇稻88作母本、淮稻7号早熟系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连续8代系谱选择育成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点,于2014年6月通过江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用于江苏淮北、山东鲁南、河南沿黄稻区中上肥力地区作中粳稻种植。本文介绍连粳12号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