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下豌豆田土壤碳排放、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TS处理可以提高黄绵土土壤质量.NTS处理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均最高;2)NT、NTS可以减少黄...  相似文献   
42.
不同围栏年限冷蒿草原群落特征与土壤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于2002年8月在内蒙古四于王旗对不同圈栏年限冷蒿-小禾草放牧草原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围栏草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性状都优于全午放牧草地。随着围栏时间的增加,植物群落特征发生了变化,土壤的理化性状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不如植被变化明显。土壤性状对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的响应程度表现为土壤水分含量与客重最为敏感,土壤养分含量较为敏感,而土壤机械组成则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43.
潜在蒸散量是确定作物需水量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客观分析其时空变化及气候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气象局整编的黄淮海平原40个站点近53a(1961-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将黄淮海平原分为6个农业亚区,分别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及其对气候要素(气温、相对湿润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的敏感系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各区年、季ET0的平均值看,黄淮海平原各亚区都是夏季ET0最高,秋季和冬季以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Ⅳ区)最高。从各区年、季ET0变化倾向率看,6个农业亚区夏季ET0均呈显著递减趋势,其中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Ⅴ区)减幅最大,而春季ET0表现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Ⅱ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VI区)呈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冬季Ⅱ区ET0呈现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从各区年、季ET0敏感系数的平均值和变化倾向率看,春、秋、冬季和年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夏季ET0对太阳辐射最敏感;ET0对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分别呈正向和负向敏感,且敏感性在时间序列上呈减弱趋势;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Ⅰ区)、太阳辐射和气温在VI区形成高值区,说明ET0在黄淮海平原Ⅰ区对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VI区对太阳辐射和温度较敏感。  相似文献   
44.
为在西藏机械化生产油菜,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品种藏油12号为试材,在常氮(285 kg/hm~2)和低氮(150 kg/hm~2)条件下,设置种植密度为30万、60万、90万、120万株/hm~2,分析氮肥水平与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主茎长度和有效分枝数明显减小,株高略有降低,而分枝高度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且常氮处理的各株型指标高于低氮处理。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随着密度的增大,单株产量减小,千粒质量持续增加,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油菜产量先增加后减小,常氮处理在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各值达到最大,低氮处理在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各值达到最大。因此,施氮量正常时(285 kg/hm~2),种植密度应控制在60万株/hm~2左右;施氮量较低时(150 kg/hm~2),种植密度应控制在90万~120万株/hm~2范围内,这有利于油菜农艺性状的发挥和籽粒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5.
46.
西藏海拔3 900~4 000 m区间的半高寒农区,年日照数达3 000 h以上,比同维度的其他地区高1倍。由于油菜从播种到成熟需要一定的积温,秋播油菜一般需0℃以上积温1 800~2 500℃,一年一熟春播油菜需1 000~2 000℃,因此利用西藏半高寒农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分的累积等特点,通过在西藏半高寒典型生态农区设置不同的播期和密度,进行区域适应性鉴定同时根据品种特性和油菜自身的生育规律,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等情况下,配置优化措施来寻求适宜的栽培模式,来实现早熟甘蓝型油菜在半高寒农区的推广,并为后续研究选育早熟甘蓝型油菜在半高寒农区形成局部区域的品种替代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增加优质油菜的覆盖率增加产量改善群众的食用油的品质,促使本区域油菜产业实现增产提质双重跨越。  相似文献   
47.
泥河水库渔业水域水质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8年对泥河水库水的理化性状测定、分析,进行评价,为该水库渔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为了解波兰小麦籽粒及其品质性状,对52份波兰小麦品种籽粒性状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波兰小麦籽粒千粒重变异系数最高为42.27%,其次为粗蛋白、湿面筋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47%和11.74%;较高原448,10号的籽粒千粒重提高46.95%,20号的粗蛋白含量提高105.83%,2号的湿面筋含量提高94.31%,这些品种可以作为较高千粒重和籽粒品质的重要种质资源;供试小麦籽粒长度、宽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大小可以作为千粒重选择的指标。(2)主成分分析表明,波兰小麦面粉的形成时间对其品质影响的权重最高(W=0.24),其次是稳定时间对品质的影响(W=0.23);面粉的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与籽粒含水率、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籽粒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面粉形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可选择千粒重较大、籽粒含水率较低、粗蛋白含量适宜的波兰小麦作为我国小麦遗传基础拓展和品种改良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9.
<正>一、民权县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现状(一)新型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新型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14年9月30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309家,比2013年增加49家,增长比例为18.85%。其中,种植业213家、畜牧业26家、水产业7家、农机56家、林业4家、其他3家。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种养大户加快发展,达到848户,其中,同一品种种植面积在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有590户,畜牧养殖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5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残膜量(0、90、180、360、540、720、900 kg·hm~(-2))对苗期棉花和玉米生长(干物质、株高和叶面积)、根系形态(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生理(根系活力、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并探究对两种作物根系影响差异显著的残膜量临界值。结果表明,在0~540 kg·hm~(-2)残膜量范围内,残膜对苗期棉花的株高和叶面积不会造成显著降低的影响;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苗期玉米株高和叶面积逐渐降低,在90 kg·hm~(-2)残膜梯度下开始显著降低。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苗期棉花和玉米的根长、根表面积以及根系活力、CAT和P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90~180 kg·hm~(-2)残膜量梯度范围内,最小值出现在900 kg·hm~(-2)残膜量。由于玉米的须根系众多,根系与残膜接触的面积大,导致苗期玉米产生显著差异的残膜量临界值小于苗期棉花。残膜量在90~180 kg·hm~(-2)区间内,残膜会作为一种适度胁迫,作物苗期根系会主动进行适应性的生长,超过该范围残膜会对作物根系的生长造成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