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5 毫秒
51.
稻米香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生理过程,遗传和环境变化对香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香味的有无主要受香味基因BADH2控制,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栽培措施也会直接影响稻米香味物质的合成.为进一步加快香稻培育进程,提升香稻稻米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稻米香味物质形成的遗传和生理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稻米香味形成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52.
【目的】明确新育成半糯粳稻的蒸煮食味品质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和南粳9108及其杂交育成的38个半糯粳稻品系为材料,通过两个地点两个播期的品系比较试验,分析了供试品系的淀粉理化指标、RVA谱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结果】测定的12个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在品系间的差异均极显著。供试品系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较好,10个品系的食味值超过南粳9108,6个品系超过南粳46,晚粳类型的食味值高于中粳类型。地点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峰值黏度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较大的性状是食味值、回复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其次是外观品质、峰值时间和冷胶黏度,对峰值黏度、胶稠度和崩解值的影响较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峰值时间、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外观品质和食味值在地点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南京种植相比,泗洪种植时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增加,胶稠度则普遍下降,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多数下降以外,其余特征值多呈上升趋势。泗洪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比南京好,泗洪的食味值平均增加了7.8分。播期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糊化温度、崩解值和消减值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最大的性状是胶稠度,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回复值、食味值和峰值时间,崩解值的影响最小。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崩解值、消减值和食味值在播期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推迟播种,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下降,糊化温度变化不大,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和消减值有升有降以外,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峰值时间和回复值普遍上升。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提高。【结论】地点和播期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半糯粳稻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都有显著影响。优质稻米的生产,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类型,并使其在最适气候与栽培条件下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53.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了培育食味品质优良、综合丰产性好的粳稻新品种,以高产粳稻品种武香粳14作母本,具有暗胚乳突变基因的优质粳稻品种关东194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与暗胚乳突变基因Wx mq直接相关的单核苷酸差异,设计合成了CAPS标记,该标记能区分含或不含Wx mq基因的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利用该标记对武香粳14/关东194衍生的F5、F6株系进行辅助选择,筛选到含Wx mq基因的纯合基因型,成熟后对胚乳淀粉性质的调查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达100%。最终将关东194的暗胚乳突变基因Wx mq与高产基因聚合于一体,育成含有暗胚乳突变基因Wx mq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46。  相似文献   
54.
粳稻BT型不育系95122A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5122A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粳稻品系95122与泗稻8号A 杂交并经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BT型不育系.95122A花粉败育属圆败型, 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可恢复性好,配合力较强;对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强.95122A于2008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所配组合95优161(95122A/晚161)于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5.
为培育食味品质优良、综合丰产性好的粳稻新品种,本研究以高产粳稻品种武香粳14作母本,以食味品质优良粳稻品种关东194(含有控制低直链淀粉含量和暗胚乳的突变基因Wx-mq)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比较Wx-mq与其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Wx-b,Wx-a,wx的DNA序列,发现Wx-mq基因的外显子4和外显子5上存在两个碱基突变,外显子4上的G-A突变产生了NIaⅢ的酶切位点,并设计合成了能区分含或不含Wx-mq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的CAPS标记.利用该标记对武香粳14/关东194衍生的F_5、F_6株系进行辅助选择,筛选含Wx-mq纯合基因型的单株.成熟后对胚乳淀粉性质的调查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达100%.这样我们就成功培育了食味品质优良、综合丰产性好的粳稻新品种南粳46.  相似文献   
56.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酚反应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谷粒苯酚染色反应是鉴别籼粳稻亚种的指标之一。本研究以9311和日本晴构建的8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采用代换作图法对控制水稻谷粒酚反应的3个QTL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4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材料酚反应级别为4,其余的在0到1级。8个置换系均含有来源于日本晴的1个置换片段,其中3个置换系在第2染色体、2个置换系在第4染色体和3个置换系在第7染色体上分别有1个置换片段,其长度分别为24.9cM、37.8cM、9.7cM、9.5cM、22.7cM、16.7cM、22.2cM和13.0cM,平均长度为19.6cM。3个控制水稻苯酚反应的基因qPH4-1、qPH2和qPH7被界定在第2染色体RM406和RM240、第4染色体RM280和RM5709及第7染色体RM11和RM657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9cM、9.5cM和16.0cM。qPH4-1、qPH2和qPH7的鉴定和初步定位为其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南粳46(原名宁5047)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香粳14杂交,经数代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并结合条纹叶枯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质粳稻。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11月1日农业部《  相似文献   
58.
一个水稻落粒性基因SH1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籼稻品种93-11为轮回亲本,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并回交的高世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选用104个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的落粒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BC4F2群体中,6个标记的基因型来自于日本晴;在BC4F3定位群体中,难落粒植株数与易落粒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落粒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命名为SH1;分子标记与落粒性共分离分析将SH1定位在SSR标记RM5389和RM1068、RM1387之间,与3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cM、5.5cM和13.1cM,此结果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的方法检测山东省集约化蔬菜种植区不同蔬菜中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含量,探讨蔬菜中抗生素残留出现空间差异的原因,并采用每日估计摄入量(EDI)/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评价蔬菜中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结果表明,该地区蔬菜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较为严重,总含量为18~661μg/kg,平均值为161.07μg/kg,诺氟沙星的检出率为100%,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检出率分别为26.15%、33.85%。蔬菜中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浓度出现空间差异性,即南部地区的蔬菜中抗生素浓度普遍高于北部地区。蔬菜种类和大棚类型是蔬菜中喹诺酮类浓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菠菜和香菜中的抗生素暴露对儿童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需引起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0.
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水稻功能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培育具有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的品种是防治水稻直播田杂草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助于提高其品种选择效率。【方法】在明确除草剂抗性突变体黄华占M-1 ALS基因编码区碱基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设计引物对不同品种(品系)和淮稻5号/黄华占M-1的F2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并结合除草剂的田间试验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ALS基因编码区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尽管籼、粳稻之间具有多处差异碱基,但只有第1642和1643碱基TG到AT的变异能导致位于高度保守域的第548位编码氨基酸由色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进而使水稻产生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依据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可以准确区分出3种不同的基因型,其基因型与苗期除草剂抗性的表型完全一致。【结论】利用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可以实现对两个连续变异碱基位点基因型的快速检测,从而加快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