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46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为构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HSP70 mRNA表达水平差异的标准品,以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总RNA为模板,反转录成cDNA,用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构建pGEM-T-HSP70重组质粒,鉴定测序后,用荧光PCR构建标准曲线。结果构建的HSP70质粒经PCR扩增后,得到了明显的259 bp条带,测序结果与目的条带完全一致,且质粒原始浓度为2.5×1010copies/mL,倍比稀释至2.5×103copies/mL,均能得到良好的标准曲线(R=0.99),提示构建的HSP70标准质粒成功。  相似文献   
32.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3.
苹果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臭皮病。它发生普遍,为害重,发病率高,防治困难,常造成果树大量减产和死亡,以致全园毁灭,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最主要的病害。近年来,由于苹果价格上扬,许多疏于管理的果园开始加强管理,可由于果园病害发生严重,尤其是腐烂病,在果园产量上升后发生更加严重,在有些地方病株达到全园果树的70%以上,严重影响了苹果生产。现就苹果腐烂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34.
农业产业链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界定了产业链和农业产业链的内涵。从农业产业链运行绩效的评价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方法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产业链运行的实证研究现状,分析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管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5.
棉花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是保证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冀棉11为供试材料,设置0.5%(质量分数,下同)嘧菌酯·口恶霉灵颗粒剂3个不同剂量进行播种前土壤处理(混土撒施)。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使用0.5%嘧菌酯·口恶霉灵颗粒剂200 g·hm-2(有效成分,下同)防治棉花苗期枯萎病药后3周时的防治效果均超过36.0%,与单一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135 g·hm-2和15%口恶霉灵颗粒剂150 g·hm-2相当;该药剂处理对棉花出苗没有显著影响。而且使用该混剂可降低使用单一药剂导致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推荐使用方法和剂量:先用该药剂与土壤按质量比1∶3混匀,然后均匀撒施土壤中,制剂用量为40.0 kg·hm-2(有效成分用量200 g·hm-2)。  相似文献   
36.
试验建立了一种鉴定棉花品种(系)抗黄萎病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商品蛭石和晒干的河沙为基质,制作无底纸钵,于可控条件下种植棉苗;在棉苗第一片真叶平展时,定量蘸根接种棉花黄萎病菌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孢子浓度为1×106~5×106个.mL-1);棉苗普遍发病后进行分级调查,以相对病情指数来评价供试棉花品种(系)的抗病性。采用该方法和人工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对20个品种进行了鉴定,两种鉴定结果达极显著相关。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植物乳酸杆菌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400只沙门氏菌阴性蛋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鸡。试验第1周,对照组(T1、T3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T2、T4组)在基础日粮添加2×108 CFU/g植物乳酸杆菌。饲喂1周后,T3、T4组试鸡连续2 d灌服1 mL肠炎沙门氏菌悬浮液(1.0×108 CFU/mL),T1、T2组试验鸡口服等量无菌PBS溶液。结果显示:①蛋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可极显著降低产蛋率(PSE=0.02)及平均日采食量(PSE=0.01)。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显著提高产蛋率(PLP=0.02),显著降低料蛋比(PLP=0.04)。②蛋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显著增加蛋壳厚度(PLP=0.01)和蛋壳强度(PLP=0.02),显著降低蛋黄颜色(PLP=0.02)。③蛋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可极显著提高蛋鸡血浆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PSE<0.01),植物乳酸杆菌干预可显著提高谷草转氨酶(AST)(PLP=0.02)、钙(PLP=0.04)和磷(PLP=0.04)的含量。综上所述,植物乳酸杆菌可显著改善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维持蛋鸡生理生化指标稳定,同时可缓解沙门氏菌带来的病理损伤,保障蛋鸡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38.
本试验通过研究育雏前期(0~2周龄)饲粮总含硫氨基酸(TSAA)对育雏、育成及产蛋期"京红1号"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确定京红蛋鸡在育雏前期TSAA的适宜需要量。选取1日龄"京红1号"商品代蛋雏鸡9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TSAA为0.62%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水平上分别添加蛋氨酸(梯度替代膨润土),使TSAA(可利用TSAA)的浓度分别为0.69%、0.78%、0.85%和0.92%。试验期2周,跟踪观察23周。结果表明:在试验期,0.85%TSAA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与各处理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均随TSAA的递增呈线性降低(P0.05);在观察期,6、12、16、20周龄"京红1号"蛋鸡的体重在各处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0.69%TSAA和0.85%TSAA组在17~25周龄的产蛋率和日产蛋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结合剂量反应法和回归法可得"京红1号"商品代蛋鸡育雏前期饲粮适宜TSAA浓度为0.85%,每只蛋雏鸡TSAA需要量为110.59 mg/d。  相似文献   
39.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蛋白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氮排放量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1日龄商品代艾拔益加(AA)肉鸡2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公母各半),分前期(0~21 d)和后期(22~42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2个阶段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0 mg/kg和300 mg/kg复合蛋白酶制剂(酸性蛋白酶5 000 U/g、中性蛋白酶5 000 U/g、碱性蛋白酶2000U/g)。结果表明:0~21d,复合蛋白酶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22~42d,与对照组相比,复合蛋白酶组提高了肉鸡采食量、日增重和42 d末重(P<0.05),死淘率从6.67%下降到2.22%;全期(0~42 d),复合蛋白酶组提高了肉鸡采食量和日增重(P<0.05),死淘率从7.78%下降到3.33%,欧洲指数从285.98提高到330.84;复合蛋白酶组的表观代谢能较对照组提高了3.1%,粗蛋白质利用率较对照组提高了11.1%;复合蛋白酶组粪尿中氮排放率和单位采食量的氮排放量均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肉鸡2个生长阶段日粮中分别添加...  相似文献   
40.
对当前苹果生产中整形修剪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