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川杂棉26号是以新育成的含mscl不育基因的优质抗病核不育系GA18为母本,抗病恢复系00-160为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测配而成的F1代棉花杂交种,具有抗病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特点.2006-2007年参加湖南省区试,2007年参加湖南省生产试验,2008年3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湘审棉2008007).  相似文献   
32.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南方棉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扩展迅速。因此,调查研究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的发生为害历史,分析影响发病轻重的生态条件,进一步探索其消长规律,将会对全面防治本病和开展研究工作有一定意义。现将近年来我们协作调查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3.
短季棉早熟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成份和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生态型短季棉早熟性的主成份分析和4组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短季棉早熟性主成份Ⅰ,Ⅱ的累积贡献率达91.66%。短季棉早熟性与生态因子的典型相关极显著,二者主要由生育期和出苗至吐絮期的有效积温起作用。短季棉产量性状与早熟性状、纤维品质的典型相关均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但早熟性和纤维品质的典型相关不显著。短季棉育种要协调和同步提高早熟性、丰产性与纤维品质,应重点选择第1,2次收获皮棉产量及其比率和生产率指数,同时防止麦克隆值过大及株高过低。  相似文献   
34.
1953年6月12日,把采得的病株悬挂室内,每隔一月分离测定一次,直到同年10月27日的最后一次,枯萎病菌丛生长仍很繁茂。因此,为了继续探索病菌究竟在棉茎内的生存时间,从1953年起,历年均采回一部分感病棉株,悬挂室内,作分离测定材料。  相似文献   
35.
四川棉花烂铃原因和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在8月中旬-9月中旬是棉花烂铃发生的高峰时期。连续阴雨,湿度80%以上,5日日照低于15小时,烂铃多损失重。试验表明,棉疫病是引起烂铃的主要原因。15天以下的棉铃未见发生烂铃,铃期40天以上者烂铃最多。85%以上的烂铃发生在5台果枝以下。覆膜棉田下部结铃较多,烂铃也重。烂铃轻重程度与铃重呈负相关,γ=-0.8735与皮棉损失率呈正相关,γ=0.9863,1—5级烂铃的皮棉损失率15。6—98.7%,有效白花量减少42.8—100%,品级降低2—4级,经济价值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6.
川棉65来源于川棉239×川棉243杂交后代,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该品种是抗黄萎病、抗枯萎病、抗红铃虫兼抗棉叶螨的多抗病虫型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1998-1999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区试,2000年通过四川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并同时获得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02年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经济性状特性如下。抗病兼抗虫1998-1999年四川省区试鉴定,川棉65黄萎病指18.5,枯萎病指6.8。1999-2001年经华中农业大学鉴定…  相似文献   
37.
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抗、感黄萎病不同世代杂种群体遗传,分析了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与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不存在直接矛盾,抗黄萎病育种关键在于克服抗黄萎病性与单株成铃数之间的遗传负相关。筛选抗黄萎病性应从较低世代开始在病圃中严格进行,同时兼顾优良纤维品质的选择,在较高世代注重产量及单株成铃数等性状的选择,以最终达到抗病、丰产、优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8.
试验以双列杂交法对两个抗黄萎病多菌系新种质主要经济性状及遗传研究表明,川737、川2802本身综合性状良好,其主要目标性状配合力高,川737子棉产量GCA与SCA、皮棉产量SCA和比强度GCA效应好;川2802皮棉产量GCA等效应好。各性状SCA与杂种优势密切相关,r=0.97~0.99,川737产量杂种优势突出,是棉花育种较理想的抗黄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39.
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不同种质(品种)的各世代群体(P1,P2,F1,F2,BC2,BC1)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以中等致病力黄萎病菌系川V8接种,中棉所12及Mo-3的黄萎病抗性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川2802的抗性则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以强毒力落叶型菌系苏Vl3接种,川2802的抗性同样能有效遗传,且呈显性,其抗性表现明显异于中棉所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