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13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17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13篇 |
农学 | 310篇 |
基础科学 | 299篇 |
242篇 | |
综合类 | 2239篇 |
农作物 | 277篇 |
水产渔业 | 170篇 |
畜牧兽医 | 1683篇 |
园艺 | 454篇 |
植物保护 | 1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42篇 |
2022年 | 139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232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314篇 |
2013年 | 293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83篇 |
2010年 | 348篇 |
2009年 | 324篇 |
2008年 | 316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248篇 |
2005年 | 216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37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86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4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66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992.
温室切花月季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霉病是保护地切花月季发生较重的病害之一。月季感病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枝条干枯,严重影响月季产量和质量,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当茬花绝收。为了有效地防治霜霉病,1997年以来,笔者对其病原及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摸索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1侵染部位及症状月季霜霉病主要侵染嫩枝、嫩叶,尤以嫩叶发生重。表皮已角质化的壮枝及长成的叶片不受侵害。叶片受侵染后出现油渍状病斑,先呈点状分布,后扩展为黄褐色多角形斑,病斑略凹陷。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霜霉层。此时,叶片上小叶开始脱落,进而叶柄脱落,枝条由下而上落叶… 相似文献
993.
用免疫分离法检测稻种上的白叶枯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分离法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灵敏和准确的种菌带菌检验法,它结合了利用专化性抗血清的选择法吸附作用和活细菌可形成菌落的两方面的优点,从种苗材料中分离到目标细菌,用纯菌测试它的回收率为50~70%,最低检出率为50~100个菌/ml,人工喷接种和病田收获的病种带菌率达87%,平均每粒自然病种上的细菌数在100个左右。免疫分离所得菌落经致病性测定,大多数为白叶枯菌。 相似文献
994.
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探讨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新县地处桂西南边陲,耕地面积3.36万公顷,其中水田1.92万公顷,旱地1.25万公顷,是一个典型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12多万公顷。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种植制度、栽培方式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连年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95.
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目测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发现,洛阳牡丹观赏园地杂草共计85种,隶属于23科65属,其中单子叶植物3科12属15种,双予叶植物20科53属70种.菊科和禾本科杂草种类最多,其次是十字花科、石竹科和藜科.发生危害严重的杂草主要有婆婆纳、阿拉伯婆婆纳、刺儿菜、田旋花、马兜铃、酢浆草、早熟禾、马齿苋、藜、稗、车前等11种.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许秋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5):68-69
为了使福建省穆阳溪芹山水电站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设计安全、合理、可靠、先进,通过分析总结现有投产电站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设计和主、铺设备选型的原则,对各系统作了改进,并详细介绍了该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及主、铺设备的选型。 相似文献
999.
1000.
利用来自不同育种环境的10份白菜型冬油菜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分析其抗寒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不同浓度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C处理,分析DNA去甲基化对白菜型冬油菜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低温胁迫下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其半致死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材料2018-FJT、DT-7、DT-9与MXW-1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4℃、-15.98℃、-15.63℃、-15.04℃;材料CT-2360、CT-2380、CT-2400、CT-2420、CT-2440、CT-2460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32℃、-11.6℃、-11.42℃、-11.44℃、-12.97℃、-13.28℃。依据半致死温度,10个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FJTDT-7DT-9MXW-1CT-2460CT-2400CT-2380CT-2420CT-2440CT-2360。抗寒性的形成与育成环境的纬度和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选择抗寒性及产地不同的4个材料CT-2360、MXW-1、2018-FJT、DT-7进行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 000μmol·L~(-1) 5-azaC处理能显著抑制幼苗的根生长,4个材料的根长较对照减少93.14%~95.06%;低温下5-azaC处理对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以及强抗寒性材料DT-7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最显著(P0.05);低温处理过程中,4个材料的SOD、POD、CAT活性均上升,以低温处理5d最显著(P0.05),其中2018-FJT的SOD活性增幅最高,为45.85%,DT-7的POD活性增幅最大,为460%,CT-2360的CAT活性增幅最显著,为321.02%。HPLC分析发现常温下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的甲基化水平为77.48%,高于其他3个抗寒性强的材料;经过5-azaC处理后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证明抗寒能力受DNA去甲基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