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腐殖酸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制订合理的小麦施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裂区试验,主区为2种磷肥种类(添加腐殖酸与否),副区为4种追肥方式(不同量的普通尿素和不同量的腐殖酸尿素),研究腐殖酸与尿素配合施用对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底施普通磷酸二铵375 kg/hm2+普通尿素150 kg/hm2,追施300 kg/hm2腐殖酸尿素可有效促进小麦植株的株高、叶面积系数及地上部干物质量,追肥中尿素添加腐殖酸能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系数。[结论]尿素中添加腐殖酸追肥增产效果好于底肥,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阳市柏庄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来自不同地区的27个小麦新品种(系),其中1个为对照品种(周麦18)。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幼苗均为匍匐或半匍匐状,熟相较好,穗长8.5-11 cm。株高最高的品种为航麦802,株高最小的品种为GR18-1;分蘖力最强的品种为郑泛1号,分蘖成穗率最高的品种为苑丰13;有效穗数最多的品种为安麦23,穗粒数最多的品种为安麦26,千粒重最大的品种为安麦26,产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GR18-2、航麦818、航麦802,增产率分别为12.8%、10.8%、10.8%.。 相似文献
13.
设置不同遮阴度0(CK)、30%、50%和70%处理,考察其对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生长状况、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遮阴度处理对草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有明显影响,遮阴度30%处理下草莓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达到最佳。在0(CK)和遮阴度30%处理下草莓光合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出现了"午休"现象;50%和70%遮阴度处理下为单峰型。草莓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随着遮阴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草莓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均随着遮阴度的增大明显下降。草莓在弱光环境下对光能利用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制下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适宜模式,2010—2012年进行了两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发现深松(耕)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降低休闲期农田耗水量,提高作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茎秆伤流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9.3%和22.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5.9%和15.1%,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与本试验相似环境条件下,宜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合深松或深耕。 相似文献
15.
深耕加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对土壤碳氮比、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研究了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240、270、300(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30、360 kg/hm2N]对土壤碳氮比、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调节土壤碳氮比,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碳氮比降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以330 kg/hm2处理最高,其籽粒产量、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比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00 kg/hm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3%、23.6%、46.7%,但其产量与36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需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试验区玉米适宜氮肥用量以330 kg/hm2(较当地平均施氮水平高10%)为宜。 相似文献
16.
选取紫斑牡丹为试验材种,在0(CK)、30%、50%和70%不同遮阴度处理下,对牡丹的花期和叶片光合特性进行试验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遮阴度下,光照对牡丹的花期时间和开花数量有明显的影响,对照处理的花期最早在30%遮阴度处理下,开花数量最多且质量最优。在CK和30%遮阴度处理下,牡丹光合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有明显"光合午休"现象。随着遮阴度的增加,牡丹的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呈现递减趋势。在固定的光合有效辐射梯度值下,30%遮阴度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他遮阴处理。牡丹叶片的光补偿点(Ic)和光饱和点(Isat)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均有明显下降。不同遮阴处理下光响应模型拟合结果中,非直角双曲线对斜率(α)拟合程度最优,指数方程模型对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Ic)拟合程度最优,双曲线修正模型对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合点(Isat)拟合程度最优。 相似文献
17.
以郑单958、先玉335、庐玉9105、中玉303为材料,设置早播、晚播2个播期,通过2020、2021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下玉米籽粒产量、籽粒水分变化与其叶片和茎秆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早播的GY显著高于晚播,而GW早播低于晚播。随着播期的推迟LAI呈下降趋势,适时早播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过程,维持较高的LAI。早播显著增加玉米品种茎秆的RPS和BS,提高茎秆的强度,增加茎秆抗倒能力,晚播则玉米的倒伏风险增加。灌浆期玉米品种间的平均HGW呈逐渐升高趋势,而GW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GY和GW之间呈负相关未达显著水平,GY与LAS、GFR、BS呈显著正相关,LSR与GY呈负相关关系。GW与LAM、BS、GFR呈显著正相关,而与LSR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强壮的茎秆可提高玉米抗倒能力,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但造成收获籽粒含水率较高。玉米品种要达到籽粒高产量与低水分协同共存必须具有籽粒灌浆快、灌浆期长及成熟时脱水快的特点,调整播期可使高GY和低GW有效协同,以适应籽粒机械收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小麦新品种的高产特点,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以周麦18为对照,分析了漯麦906和昌麦18的群体性状以及产量构成等特点。结果表明:与周麦18相比,漯麦906和昌麦18的总茎数在越冬期和起身期无显著差异,拔节期明显较低;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增速较慢,抽穗后降幅较小,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变化较为平稳,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转移;穗粒数多,千粒重大,弥补了总穗数显著较低的不足;产量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4.26%和4.18%。漯麦906和昌麦18高产的主要特点是主茎穗比例高,花后叶面积指数降幅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