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陆地棉推广品种中棉所36和海1配制杂交组合,并用中棉所36为轮回亲本构建回交群体(BC1F1,BC2F1和BC1S1).用亲本和F1对新开发的2102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选到317对含有海1显性带的引物,占筛选引物总数的15.08%;最终对其中的275对引物进行了BC1F1群体扩增,获得306个SSR标记差异位点.连锁分析表明(LOD=6.5),有254个标记位点连锁,分布在42个连锁群中,覆盖2252.36 cM,约占棉花基因组的50.05%;平均每个连锁群有6.08个标记,覆盖53.63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8.87 cM.利用BC1F1、BC2F1和BC1S1三个不同世代分离群体产量性状数据,共定位16个产量性状QTL,解释表型变异5.77%/~19.86%.其中,衣分6个,铃重6个,籽指4个.有9个增效基因来自陆地棉亲本中棉所36,7个增效基因来自海岛棉亲本海1,说明了表型性状较差的品种同样可能含有可用于性状改良的增效基因.控制衣分的3个QTL可在不同的世代稳定检测到,效应稳定,增效基因均来自高值亲本陆地棉,为进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五节芒表型性状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5个表型性状和33对SSR标记,对53份五节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25个表型性状在不同五节芒种质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6.53%~69.82%,其中整株干重、三级花序数、二级花序数等性状变异较大,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表型聚类将53份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大部分材料聚在第Ⅲ类群内,但仍有部分材料独立成群。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 26对SSR引物在53份五节芒中表现出多态性,这些多态性引物共产生81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74条,占91.3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86~0.374,平均为0.245。53份五节芒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93 2~0.965 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58 7,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00 4。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种质资源与其地理分布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结果均表明五节芒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3.
以芒(Miscanthus sinensis)种子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对愈伤进行处理,探讨秋水仙素、诺考达唑、安磺灵3种不同诱变剂在相应条件下对芒多倍体诱导的作用效果。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含量测定、染色体制片技术进行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比较四倍体与二倍体叶片中气孔保卫细胞大小和密度等手段检测再生植株的倍性。结果表明:在对芒的愈伤进行处理时,最佳组合为安磺灵浓度10 μmol·L-1,温度5℃,1.02 mmol·L-1的Ca2+浓度,处理15 min,其诱导率为35.19%。诱变剂对材料的毒害作用表现为秋水仙素毒害作用最大;诺考达唑和安磺灵对材料的毒害作用次之,且二者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4.
数量庞大的植物种质资源为植物资源和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但也给植物遗传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带来了困难。介绍了五节芒植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概念及研究进展,包括核心种质研究的步骤、方法以及核心种质的检验指标及相关研究,希望为种质资源评价、开发和选育改良新品种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康冬丽  贾红辉  揭雨成  蒋建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54-19956,19959
利用ISSR标记对56个苎麻栽培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5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7条,多态性比率(PPB)为95.8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7.2条带。聚类图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635处的结合线可将56个苎麻品种分为5类。其中,湖南与湖北的51个苎麻品种聚为一类;贵州的2个苎麻品种聚为另一类;江西的2个苎麻品种和四川的1个品种各自成为一类。可见基本上相邻或相近地区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近,说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
苎麻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虫转基因苎麻的获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以下胚轴切段为外植体的高效苎麻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到苎麻体内,获得了16株独立来源的转化植株。经点杂交分析和PCR-Southem分析,结果表明有12株苎麻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Bt基因。  相似文献   
87.
多年生黑麦草成熟胚为外植体,选择CC+2,4-D 4 mg/L为诱导培养基,NB+6-BA 2 mg/L为分化培养基,1/2 NB+IAA 0.5 mg/L+NAA 0.5 mg/L为生根培养基,建立了多年生黑麦草胚性愈伤组织高频诱导与再生系统,确定了G418(150~200 mg/L)、Hpt(50 mg/L)、Basta(20~30 mg/L)的筛选临界浓度,确定了最佳分化时间,探讨了建立多年生黑麦草转化受体系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8.
利用CTAB/酸酚法提取棉花组织总RNA   总被引:67,自引:18,他引:67  
蒋建雄  张天真 《棉花学报》2003,15(3):166-167
通过借鉴植物DNA的CTAB提取方法,结合总RNA的LiCl沉淀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棉花组织总RNA提取和纯化的技术—CTAB 酸酚法。该方法与异硫氰酸胍法或冷酚法等相比具有更简便、得到的棉花组织总RNA完整性好和纯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9.
观赏凤梨组织培养中防止外植体褐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植体褐化是观赏凤梨等许多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观赏凤梨的褐化程度不一,粉叶珊瑚凤梨褐化程度较红星凤梨和黄莺歌凤梨严重;不宜选取凤梨的花序轴和花托部分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而减少基本培养基中的氨态氮和2,4-D浓度,初始阶段进行7 d暗培养同样有助于减少褐化的发生。不同防褐化剂处理观赏凤梨外植体的实验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200 mg/L的抗坏血酸可以有效防止褐化产生,而不影响外植体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90.
为了探讨芒属植物种间杂交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本文选择了芒属植物中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Micanthus.sacchariflorus)B0134和五节芒(M.floridulus)A0430种间杂交获得F1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重要农艺学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中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茎节数、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株重5个性状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亲优势率30.65%~584.12%,其中分蘖数、单株重达到了极显著的超亲优势;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花序长和单茎重均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茎节数、株高、最大茎重由1对主基因控制;其他5个性状不存在主基因,只有多基因存在。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重与叶宽、分蘖数、单茎均重、最大茎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和主茎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荻和五节芒杂交种后代中选择高产单株时应特别注重对分蘖数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