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目的]为通单248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单248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于2010年育成的玉米(Zeamays L.)新品种,组合为通1643×通1922。介绍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以揭示其推广潜力及应用价值。[结果]该品种在吉林省2008~2009年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全生育期128 d,需≥10℃积温2 550℃左右,属中熟品种。[结论]通单248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分蘖是玉米生产中的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玉米产生分蘖的特点、原因,提出了预防对策,以期为防止玉米分蘖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植物病毒引起的毁灭性病害。从粗缩病的危害、发病症状、病原、寄主与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粗缩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95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大斑病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发生抗性分离的分别6、41、21、17、9、1份,分别占全部试验材料的6%、43%、22%、19%、9%、1%。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及其对农田土壤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对于培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秸秆还田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完善,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作者总结了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并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秸秆还田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五氟磺草胺(25克/升)可分散油悬浮剂(OD)在寒冷稻作区对水稻移栽田稗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对该药剂进行防除水稻移栽田稗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21天,五氟磺草胺对稗草的防效仅为25.4%;第2次施药后7天、14天和21天时,五氟磺草胺对稗草的防效分别为53.03%、59.42%和73.02%。25克/升五氟磺草胺药剂对水稻安全,无药害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育苗期有一定解毒效果的药剂,2008年~2009年做了此项试验。通过对水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性状、产量调查,结果表明,甲K.杀菌剂和沃土安药剂对矮壮素(多效唑)和旱田土中的农药残留有一定的解毒效果,有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并对水稻安全,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总结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建立合理的耕层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Lancster类群的玉米自交系PH 5 AD和PH 4 CV进行杂交组配,连续自交4代,形成S0、S1、S2和S3四个世代,利用诱导系H-4对四个世代进行杂交诱导。结果表明,不同世代诱导率间呈极显著差异,诱导率最高的是S0世代,为10.66%。采用浸芽法,用纯度为0.6%的秋水仙素处理不同世代的单倍体种子,结果显示,不同浸芽时长对单倍体加倍率的影响显著,其中浸芽8 h的加倍效果最佳,加倍率为19.91%;对四个不同世代选育的20个DH系与Reid类群的5个测验种形成的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研究,发现DH系产量平均配合力较低的是S0世代;DH系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是S2和S3世代,且S2和S3世代产量变化幅度比较接近;诱导产生DH系的最佳世代是S2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