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水肥一体膜下滴灌对玉米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水肥一体滴灌对玉米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以玉米杂交种‘桂单688’为材料,列区设计,设4个灌水量(A1,A2,A3,A4)和4个施肥水平(B1,B2,B3,B4)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量由A4(1237.5 m3·hm-2)提高到A1(2 250 m3·hm-2)时,玉米产量由7 682.2 kg·hm-2提高到8 640.7 kg·hm-2,A1灌水量(2 250m3·hm-2)与B2施肥水平(纯N 191.25 kg·hm-2、P2O576.5 kg·hm-2和K2O 153.0 kg·hm-2)组合可获玉米产量9016.9 kg·hm-2,是最优水、肥配合选择。随着灌水量由A4提高到A1,玉米籽粒蛋白质由9.01%提高到9.92%;同一灌水量下,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B1B2B3B4;随灌水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均有所增加,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均有所降低,同一施肥水平随密度增加氮吸收利用率、氮农学效率、氮生理效率均有所提高。合理的水肥协同优化组合可以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2010-2017年广西玉米生产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近8年广西玉米播种面积、面积占比、单产和总产等变化情况,结合广西玉米生产实践,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结果表明,2010-2017年广西玉米播种面积、面积占比和总产,在2015年前呈稳定增长状态,之后逐渐减少;玉米单产水平没有明显提高,2013年后基本维持在4 509~4 595 kg·hm~(-2);提出了从做强鲜食玉米、发展青贮和粮饲兼用玉米、利用玉米间套种模式3方面发展广西玉米产业。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广西玉米产业的影响逐渐显现,需加快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23.
以桂单65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叶面喷施时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为主处理、5种硒肥(粮油型锌硒葆60 mg/L、亚硒酸钠1.4 g/L、硒硅肥1号对水100倍、硒硅肥2号对水100倍、硒硅肥3号对水100倍)为副处理,同时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CK),研究喷施外源硒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品质及其对镉、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生长时期分别喷施5种硒肥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粗、穗长、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均显著提高;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别喷施粮油型锌硒葆后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分别比CK增产41.79%和21.13%;喷施硒肥后玉米籽粒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都明显高于CK;在拔节期喷施粮油型锌硒葆对镉、砷元素的阻隔作用效果最佳,籽粒中镉、砷元素的含量分别比CK降低94.15%和71.64%。综上,选择合适的硒肥进行喷施,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及籽粒的营养品质,显著抑制玉米对镉、砷的吸收,在拔节期喷施粮油型锌硒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4.
桂糯610是以自交系GNL1031为母本,自交系GNL110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鲜食糯玉米一代杂种。株高229 cm,穗位高90 cm,果穗筒型,穗长16.0~18.0 cm,穗粗5.0~5.4 cm,穗行数12~16行,行粒数36~40粒。籽粒白色,粒行整齐,外观漂亮,皮薄无渣、糯性好,品质优良。平均每667 m~2鲜穗产量770 kg左右,丰产稳产性好。春播出苗至鲜果穗采收平均77 d(天),秋播67 d(天)。田间对茎腐病、青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锈病表现出较强抗性。适宜在广西及东南鲜食玉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5.
广西玉米品种开花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0个广西玉米品种,在开花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SOD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同时测定产量指标。通过五级评分法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抗旱性打分,通过产量指标计算抗旱指数,综合评价玉米开花期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五级评分法综合得分在1.9293~5.6595之间,其中正大619、桂单162和桂单0810得分大于5.0,其次为迪卡008、先玉30T60、先正达901、庆农68、南美1号和万川1306得分在4.0~5.0之间。而抗旱指数值在0.4104~1.0963之间,其中桂单0810、太平洋99和正大619抗旱指数大于1.0,先玉30T60、迪卡008和南美1号抗旱指数在0.9~1.0间。两种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0.5887,达到极显著相关。五级评分法与抗旱指数可同时用于玉米开花期抗旱性评价。两方面评价结果均表现抗旱的品种为桂单0810、正大619、先玉30T60、迪卡008和南美1号,其中桂单0810和正大619为抗旱性极强品种。  相似文献   
26.
黑糯118是以白糯玉米自交系WN108作母本、黑糯玉米自交系桂黑系10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黑糯玉米杂交种。该品种植株半紧凑型,籽粒为黑紫色,穗轴黑色,出苗至鲜果穗采收期春播平均86d,秋播69d。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强,后期保绿性长等特性,秸秆可以作为青饲料,结实性好,果穗外观品质好,籽粒含花青素高,蒸煮口感香甜柔软,适应广西及东南鲜食玉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7.
【目的】对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进行两轮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后的遗传效益进行评估,为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早4、掖478、丹340、M017 4个测验种作母本,以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不同改良群体作父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测交种,对各轮群体、群体间杂交组合和测交种进行田间鉴定,调查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度、出籽率和千粒重并分析配合力等。【结果】桂综3号、桂苏综及其杂交组合产量平均每轮增益分别为83 kg/ha(0.85%)、645 kg/ha(12.45%)和390 kg/ha(5.90%);群体间杂交组合超亲优势从5.7%提高到13.5%。桂综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从-5.32增加到-1.55,桂苏综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从0.10增加到6.55。桂综3号、桂苏综均与掖478、丹340的特殊配合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朝逐轮增加方向发展,秃尖度呈逐轮减少趋势,其他性状变化不明显。【结论】桂综3号和桂苏综经两轮相互轮回选择后,群体间杂交组合产量和杂种优势都逐轮增加,易与掖478、丹340等Reid、旅大红骨种质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可继续进行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利于在玉米育种上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利用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广西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苗期抗旱性,为广西抗旱性玉米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主要种植的1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测定苗期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通过五级评分法,综合评价玉米苗期抗旱性.[结果]苗期干旱胁迫下,各玉米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对照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增加,其中相对含水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幅最小的为桂单0810,对应抗旱系数分别为0.9210和0.8366;叶绿素含量降幅最小的为桂单688,抗旱系数为0.9486;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丙二醛含量增幅最小的均为桂单0810,对应抗旱系数分别为0.3010和0.8234.各生理指标均与品种抗旱性存在极显著相关,通过五级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数为2.3939~5.8943,其中桂单0810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其次为桂单688、玉美头102、正大619和玉美头105.[结论]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可作为玉米苗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广西主要种植的12个玉米品种中以桂单0810苗期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29.
利用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法对桂综3号和桂苏综两个热带复合群体进行两轮改良后, 选用黄早四、掖478、丹340、Mo17等4个测验种作母本,各轮改良群体作父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测交种,对各轮群体、群体间杂交组合和测交种进行选择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桂综3号、桂苏综及其杂交组合产量平均每轮增效分别为53、645、390 kg/hm2;群体组合超亲优势由5.7%提高到13.5%。C2群体与C0相比,桂综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从-5.32增加到-1.55,桂苏综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从0.10增加到6.55。桂综3号、桂苏综与掖478、丹340的特殊配合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其他农艺性状随各轮对产量相互轮选择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出籽率和千粒重是随轮次改良向增加方向发展,秃尖长也随着减少,其他性状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0.
【目的】在连作程度高且更利于发病的广西等一年两熟玉米种植地区开展玉米穗粒腐病抗性数量性 状位点(QTL)定位研究,揭示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为这些地区玉米穗粒腐病抗性育种提供一 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 Mapmaker 3.0 软件对 148 个多态性 SSR 标记在 215 个 F2 单株间的基因型数据构建遗传 图谱。在广西南宁用针刺法对由 215 个 F2 单株发展而来的 F2:3 家系抗病性进行田间接种鉴定,记录家系内各单株 的病级,将家系内各单株的病级换算成家系的抗病指数。利用 winQTLCart2.5 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各家系的 抗病指数进行抗病 QTL 分析。【结果】148 个 SSR 标记构建了覆盖玉米 10 条染色体组总长度 1 396.3 cM 的连锁图谱, 标记间的平均遗传图距 9.43 cM。抗病指数在 α= 0.05 显著水平下进行 500 次排列检验计算得到 LOD 阈值为 2.2。 以 2.2 这个阈值为依据共检测到 3 个抗病指数 QTL 位点。这 3 个 QTL 的基因作用方式分别为超显性、超显性和 部分显性。各 QTL 的加性效应值有正有负,说明抗感亲本中均含有微效抗病基因。【结论】检测到的 3 个穗粒 腐病抗病 QTL 分别位于第 2、3、10 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4.6%~6.6%,它们均为微效 QTL。未检测到较 大效应值的主效 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