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30篇
  6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27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玉米种子休眠性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34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08×A318组合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在F2∶3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为0.9455,多基因方差为0.1196。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家系群体中为72.49%,多基因遗传率为9.17%。  相似文献   
22.
玉米及其野生近缘材料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大刍草形态学性状的显著区别,大刍草可分为5个植物学种。大刍草是玉米亲缘关系最近的野生近缘材料已被众多研究结果证实,玉米的直接祖先是否是大刍草还没有定论。对玉米与大刍草的分类系统作了介绍,同时对5个大刍草植物学种的特征特性、玉米与摩擦禾分类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23.
采用固相pH梯度-SDS PAGE双向电泳, 对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48-2)及其保持系(N48-2)单核期花药线粒体蛋白质进行了分离, 经考马斯亮蓝染色, 得到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PDQUEST软件可识别约260个蛋白质点, 对其中10个重复性比较好且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分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 然后用Mascot软件对NCBI数据库搜索, 其中2个蛋白质点被鉴定为谷氨酸脱氢酶(GDH)和依赖电压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GDH的高表达会影响正常的氮代谢, 导致细胞的能量供应发生障碍, 有可能导致雄性不育; VDAC1是线粒体外膜上控制细胞通透性的蛋白, 与植物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在众多玉米转化方法中,农杆菌法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手段之一,它具有诸多优点:操作简便,一次性处理材料量大,成本低,可转化的外源DNA长,且外源基因大多为单拷贝插入.  相似文献   
25.
玉米秃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唐祈林  荣廷昭 《核农学报》2007,21(4):366-368,400
玉米果穗顶部不能形成种子或部分种子败育而导致秃尖,秃尖受遗传影响较大,并对光合作用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以20个玉米杂交组合雌穗顶部穗轴为材料,对光合作用的"源"和"库"起调控作用的顶部穗轴内源激素与其秃尖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灌浆期,玉米雌穗顶部穗轴GA3I、AA、CTK含量较高,而ABA含量很低;ABA含量与玉米秃尖长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GA3+IAA+CTK)/ABA含量与玉米秃尖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顶部穗轴ABA含量的高低与玉米秃尖长度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6.
玉米优良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Eberhart—Rusell品种稳定性分析和Mandel. John(1969)二因子互作方差分析分析了1990年和1991年四川省玉米平丘中熟种区域试验资料,两种方法两年试验结果一致表明,G×E互作是影响杂交种在各地表现不一的不可忽视的原因,G×E互作效应与ej效应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但也存在着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在参试的新杂交种中,“川农单交9号”(48—2×5003)不仅平均产量高,重要的是其稳产性最好,在试验地区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本文还证明了应用Mandel模型估计的理论值与实际资料吻合度很高,所以它是一种值得在G×E互作分析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在最后,简略地讨论了“川农单交9号”的丰产,稳产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7.
玉米与玉米近缘种可杂交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玉米与其近缘种及它们的杂交或回交后代的可杂交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近缘种的多数材料都能与玉米杂交结实,它们的杂种F1均表现出强的杂种优势和光敏反应;远缘杂交亲和性的母本效应较大,且与物种间遗传距离直接相关。此外,还对玉米近缘材料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农业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直接从热带种质选育自交系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将温、热带种质的优点结合到杂交一代的西南玉米育种新思路,从Suwan-1群体中成功选育了自交系S37(苏37),构建了"温带种质自交系×热带种质自交系"的杂优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西南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经过研究和发展,又提出将西南玉米育种用种质划分为Reid(瑞德)、Non-Reid(非瑞德)和Tropical(热带)3个类群,其两两组配,可构成"Reid×Non-Reid(浅丘、河谷组配模式)、Reid×Tropical和Non-Reid×Tropical(深丘、山区组配模式)"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中热带种质利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窄基群体P3C0和P4C0的改良效果,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群体主要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型进行配合力测定。【结果】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群体单株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改良效果明显,但对群体与测验种的特殊配合力(SCA)却没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基础群体P3C0及其改良后代,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C5为最大,其GCA分别以C2和C5为最大;单株产量及其GCA都以C0为最小,分别以C4和C2为最大。基础群体P4C0及其改良群体,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分别以C5和C4为最大,其GCA都以C4为最大,单株产量及其GCA都以C0为最小,分别以C2和C4为最大。改良群体其它多数性状及其GCA也都大于C0,不同群体的同一性状及同一群体的不同性状,在不同的改良轮次,其改良效果不尽相同。总体趋势表现为,控制双亲混合选择进行到一定世代后,群体一些性状及其GCA能得到同步有效改良,有些性状自身及其GCA的改良效果却不同步。当选择响应到达最大以后,持续的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则会导致窄基群体的选择增益下降,甚至出现负增益。此外,在群体容量为600株,入选率为10%的情况下,经5轮选择后,群体仍保持了较丰富的遗传变异。【结论】在改良窄基群体时,除应适当控制改良轮次外,还应处理好各性状的关系,做到有主有从,主从结合,并定期研究群体改良效果,针对群体存在问题,适当调整改良方案。对于产量和相关性状及其GCA已得到较好改良的群体,可根据杂优模式将群体配对,采用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在改良群体GCA和SCA同时,使种质改良与杂交种选育紧密结合,以提高群体改良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0.
丰抗兼优玉米新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丰抗兼优玉米新杂交种川农交9号的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川农单交9号是在选育“三高”自交系48—2的基础上,用它与表型性状差异相对地大,目标性状与之互补的5003组配而成,并在加大选择压和多生态条件下鉴定出来的一个杂交种。该杂交种的突出特点是,把矮秆与大穗、丰产、多抗、中熟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病害的多抗性以及种子生产的高产性,它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