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2篇
  7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目的  探讨不同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响应特征,以期为氮沉降背景下高寒草甸土壤固碳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于2014年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建立长期氮素添加平台,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 g/(m2·a)(N0,对照)、2 g/(m2·a)(N2)、4 g/(m2·a)(N4)、8 g/(m2·a)(N8)、16 g/(m2·a)(N16)、32 g/(m2·a)(N32)6个水平氮素添加控制试验。通过湿筛法获得大团聚体(0.25 ~ 2 mm)、微团聚体(0.053 ~ 0.25 mm)和黏粉粒(< 0.053 mm),并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结果  该高寒草甸土壤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79%)显著高于黏粉粒(13%)和微团聚体(8%)(P < 0.05),各粒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在不同氮添加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 > 0.05),氮添加未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P > 0.05),这可能由于氮添加不仅提高了根系生物量,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氮添加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增加了黏粉粒有机碳含量(P > 0.05)。相比于对照,氮添加使得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2%和12%(P > 0.05)。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各粒级土壤团聚体C/N(P < 0.05)。  结论  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C/N比值下降,表明未来持续氮沉降可能会加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   相似文献   
172.
为了研究一定磷、钾肥水平下的氮肥效应,探讨合理的氮肥用量,完善灌云县夏玉米施肥指标体系,2013年在灌云县进行了夏玉米2+X(氮肥用量)试验。本试验在磷(P2O5)施用量为4.5kg/667m2、钾(K2O)施用量为7.5kg/667m2水平下,N施用量为18kg/667m2(N2)时,与无肥区相比,夏玉米的产量(524.1kg/667m2)、增产率(81%)、效益(401.0元/667m2)、氮肥农学效率(13.05)及氮产投比(5.02:1)均达到最高值,且高于农民习惯施肥。结果表明本试验夏玉米最佳氮施用量为18kg/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73.
对重庆市某县首次输入性羊布鲁氏菌病进行疫情调查和血清学诊断监测,对此次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并针对该县提出布鲁氏菌病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74.
中国的茶艺是整个世界最有名的,那么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最注重的不仅仅是茶道,更多的是茶的香气。人们在品茶的时候,会对茶汤的外形以及内部的香气和味道、叶底等进行综合的评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茶汤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占据茶叶内部的0.02%。虽然比重不大,但是却影响着茶叶整体的香味。在中国,茶叶众多,种类也比较多,需要对比较大众的茶叶中的香气进行研究和分析,当然分析的主要工作还是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就目前而言,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特征。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茶叶的香气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鉴于此,本文是对茶叶香气成分及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并能够不断地提高其发展质量,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5.
准确及时的长期径流预报对于水库安全和水资源调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丹江口水库长期径流预报精度,从影响长期径流的物理成因出发,选取1952-2008年的资料序列,将径流划分为丰、平、枯三个级别,利用相关系数法和AIC准则筛选出相关性高、独立性强的因子集,基于马氏距离判别分析原理,构建长期径流分级预报模型,并与逐步回归模型预报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在多年变幅10%的许可误差下,两种模型均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基于马氏距离判别分析的长期径流分级预报模型的预报精度和稳定性优于逐步回归模型,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水库调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 (SHAM) 对草坪草夏季斑枯病菌Magnaporthe poae菌丝生长及其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采自北京地区的114株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扩增并分析了夏季斑枯病菌细胞色素b基因 (Cytb) 部分序列,以期探寻该病原菌对嘧菌酯敏感性下降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SHAM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显著 (F = 20.812,P < 0.000 1);添加SHAM (40 μg/mL) 与否,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 (EC50) 无显著差异 (F = 0.041 0,P = 0.842 3)。嘧菌酯对供试114株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0.001 0~0.146 5 μg/mL,平均值为 (0.017 4 ± 0.026 1) μg/mL。供试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频率不符合正态性分布 (W = 0.499 7, P < 0.05),表明群体中已出现对嘧菌酯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连续单峰频次分布为70.18%的菌株 (W = 0.970 8,P = 0.064 0 > 0.05) 的平均EC50值为 (0.007 8 ± 0.003 7) μg/mL,该值可作为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相对敏感性基线。比对分析获得夏季斑枯病菌Cytb的部分序列 (8 639 bp),进一步扩增发现对嘧菌酯敏感性存在差异的12株菌株均在该序列上紧临143位密码子处插入了一段长1 956 bp的内含子,且在Cytb的129、137和143位密码子上未出现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上述结果可为草坪草夏季斑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同时可为深入探寻病原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QoIs) 杀菌剂敏感性下降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7.
盐都区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推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为做好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对当地农作物病虫测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测报队伍结构、基础设施、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测报科技成果等,同时通过深入剖析盐都区病虫测报站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在今后的测报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8.
水稻耐热性一直是我国水稻育种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高温导致水稻大幅度减产已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加快培育具有耐高温特性的高产水稻品种迫在眉睫.通过对125个水稻亲本和品种材料开展耐高温试验,研究了高温胁迫条件下水稻结实率的变化特征,构建了“长江上游自然高温与人工模拟高温鉴定相结合、高温结实率稳定性与高温绝对结实率相结合”的开花期耐热性评价方法,将耐热性分为1,3,5,7,9级共5个级别,分别表示强耐热、耐热、较耐热、不耐热和极不耐热.试验结果显示:应用该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定出既具有较高耐热性又具有较高结实率表型的优质水稻亲本和品种;在西南高温地区筛选的品种和亲本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如富优1号,泸优727, II优602等品种材料,R21, SCR12,泸恢602等恢复系材料和陵1B,内香6B,内香3B等保持系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不仅提高了稳定性要求,而且考虑了生产实际中绝对结实率这一重要生产指标,耐热品种的划分标准更加严格,评价过程契合生产实际,评级标准适合高温热害区;在耐热性品种选育方面,抓紧培育具有高耐热性的水稻保持系是加速耐高温高产型水稻育种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9.
水稻结实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和组成对FACE的动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系统,以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CO_2浓度设正常CO_2(AMB)和高CO2(FACE,AMB 200μL·L~(-1))2个水平,施氮量设低氮(LN,150kg·hm~(-2))和高氮(HN,350kg·hm~(-2))2个水平,研究CO_2与N的互作对水稻结实期剑叶叶绿素a、b、a b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平均,水稻抽穗后5d和10d,FACE处理剑叶叶绿素a、b以及a b含量平均较AMB增加2.8% ̄3.9%、2.8% ̄5.7%和2.9% ̄4.3%,而抽穗后15 ̄25d,FACE处理剑叶叶绿素含量分别较AMB下降2.2% ̄3.3%、4.6% ̄10.9%、3.7% ̄4.7%;对剑叶叶绿素a/b值而言,抽穗后5 ̄10dFACE处理较ABM下降了1.6% ̄3.3%,但使抽穗后15 ̄25d增加了2.5% ̄7.8%;与LN相比,HN处理提高了FACE水稻结实前期剑叶叶绿素a、b及a b含量的增幅,但使结实中后期的降幅变小;与此同时,HN处理使结实前期FACE水稻剑叶叶绿素a/b值的下降幅度增加,但使结实中、后期的增加幅度下降。上述结果说明,未来大气高CO2浓度情形下,水稻灌浆前期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但灌浆中后期稻叶的衰老加快;增施氮肥,可以促进水稻灌浆初期稻叶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延缓灌浆中、后期稻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0.
本实验旨在比较中新鸭与樱桃谷鸭2种肉公鸭的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并探究其生长发育规律。选用1日龄的中新鸭与樱桃谷鸭肉公鸭各396只,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32只鸭,饲养至35日龄,期间测定肉鸭群体体重(BW)、日采食量(ADFI)、日增重(ADG)、饲料转化率(FCR)等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并比较差异;其次,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中新鸭与樱桃谷鸭0~5周龄的体重进行生长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15~21日龄,中新鸭FCR显著高于樱桃谷鸭;22~28日龄,中新鸭FCR、ADFI显著低于樱桃谷鸭;14日龄,中新鸭体重是樱桃谷鸭的1.051倍,21日龄,中新鸭体重是樱桃谷鸭的1.014倍。中新鸭和樱桃谷鸭2个品种肉公鸭均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净膛率、胸肌率、两侧腿肌率差异均不显著;中新鸭皮脂率与腹脂率显著低于樱桃谷鸭。中新鸭和樱桃谷鸭的生长曲线均与Gompertz拟合度最高(R2=1),中新鸭在3.339周龄达到拐点,体重为1 649.891 g,樱桃谷鸭在3.370周龄达到拐点,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