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对陆地棉栽培种与四个陆地棉半野生种族系杂交的F_2—F_4的抗枯、黄萎病特性鉴定筛选结果表明:四个组合后代抗黄萎性较强,病指在11.5%以下;鄂沙28×莫尔利棉和尖斑棉两个组合后代与对照86—1比较,抗枯萎性最强,鄂沙28×墨西哥棉和阔叶棉组合后代抗枯萎性较差,说明四个半野生种族系具有较强的抗萎性因子存在。对陆地棉与半野生种族系杂交低世代进行连续抗病筛选,抗病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2.
转基因抗虫组合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增产原因剖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两年一点 7× 7半双列杂交试验 ,对转基因抗虫棉杂种优势的增产原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参试 6个抗虫杂交组合 (共有 2 1个杂交组合 )中有 5个在籽、皮棉产量杂种优势居前 5名 ,这主要是由于外源抗虫基因的存在 ,增加了单铃种子数、单株成铃数和平均单铃重等的缘故。  相似文献   
23.
简报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光合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以春  张献龙  郭小平  蔡明历 《作物学报》2004,30(11):1173-1175
NCⅡ遗传交配设计是既可用于群体遗传参数估算又可用于配合力分析的设计方法,常用于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种子性状等优势测定和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相似文献   
24.
为了找出合理的钾肥施用量和施钾方式,在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实现钾肥优化管理,以国审‘华杂棉H318’为试验材料,在鄂州路口农场大田研究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棉花生物量、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5个梯度钾肥施用量,分别是0、60、120、180、240 kg/hm2;2种钾肥施肥方式,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和钾肥两次施入(1/2基施和1/2初花肥)。结果表明,施K2O量0~120 kg/hm2范围内,生物量和产量随着K2O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分次施肥的植株生物量产量性状优于一次施肥。施K2O量120 kg/hm2且分次施用时籽棉产量最高,为4395.97 kg/hm2。一次施肥时,不同施钾量对子指、中层纤维的各品质指标(除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外)都有显著影响。分次施肥时,施钾量对生物量、各产量构成因素(单铃重和衣分除外)以及下层纤维的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5.
缩节胺和整枝打顶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可行性及整枝打顶与缩节胺的互作效应,试验于2011-2012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路口农场进行,在大田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缩节胺(DPC)和打顶与整枝对‘华杂棉H318’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枝与不打顶处理棉花单铃重较小,单位面积铃数较多,且2012年皮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提高14.3%和13.3%,不整枝不打顶对产量无负效应,并具有增产作用,衣分不受整枝影响。喷施缩节胺能够提高单铃重,单位面积铃数略少,但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可能会降低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不受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影响,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分别对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有显著影响,整枝打顶不影响其他品质指标,不整枝不打顶降低了整齐度指数,喷施DPC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略高。因此,在鄂州路口农场试验条件下,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具有增产潜力,缩节胺可根据棉花长势合理喷施。  相似文献   
26.
钾肥用量对棉花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棉花生产,要么产量受制于缺钾引起的早衰,要么过量施钾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和养分流失。然而,最适宜棉花生物质积累和增加产量的钾肥用量并不明了,因而也无适宜的施钾量推荐给农民。因此,采用大田试验(随机区组设计)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对棉花(华杂棉H318)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2处理(225 kg hm–2)产量(1341 kg hm–2)最高,单位面积成铃数(74个 m–2)最多,盆栽试验结果具有相同趋势。同样,K2的棉株生物量,在各个取样时期都最大,尤其是生殖器官生物量。在5个钾肥用量(0~450 kg hm–2)处理中,棉株生物质快速累积期几乎同时启动,但终止期存在一定差异。棉株生物质快速累积期间,K2处理无论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生物质的平均累积速度、最大累积速度均最高。可见,在长江中游棉区中等肥力棉田,同时施用N 300 kg hm–2和P2O5 90 kg hm–2的条件下,钾肥用量225 kg hm–2更有利于棉花提高产量,因为在这一用量条件下棉株生物质累积速度最快、累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27.
在盆栽条件下,以华杂棉H318为试验材料,参照自然蒸发量,设置5个灌溉比例,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成铃率和单株铃数增加,籽棉产量上升,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的纤维品质影响不大,马克隆值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棉花的产量、品质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量80%为最佳的灌水比例。  相似文献   
28.
以SNAC1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NaCl作为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SNAC1和GUS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得到胚性愈伤组织。经过PCR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GUS染色证明GUS基因得到表达。研究了NaCl作为棉花转化细胞的筛选剂在农杆菌介导转化中的应用浓度及方法,即NaCl的筛选浓度在1.1%~1.5%(W/V)之间,在愈伤组织诱导初期适当低一点,随着愈伤组织的生长而加大筛选浓度。由于NaCl不利于胚的分化,经过2~3次继代筛选后要及时去除NaCl以促进胚的分化。  相似文献   
29.
聂以春 《中国棉花》2015,42(7):37-38
华棉3109是采用杂交和回交方法所产生的后代经系谱选择而育成的新品种,2011―2012年完成湖北省棉花区试。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抗病虫特点及主要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0.
华杂棉4号(原代号H-05—1)是华中农业大学以自育高产新品系B11为母本,优质、抗病虫系119—1为父本,通过人工去雄授粉杂交的方法,经多年培育而成的杂交棉新品种。2005年参加江西省棉花预备区域试验,2006年和2007年参加江西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