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15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2篇
  9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将组成型表达的玉米泛素启动子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连接,插入根癌农杆菌双T-DNA质粒,构建一个T-DNA结构域含有抗潮霉素选择标记基因hyg;另一个T-DNA结构域含有抗虫基因的双T-DNA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用以转化农杆菌菌株,再通过共培养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通过潮霉素培养基抗性筛选,用特异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从分化再生的T0代植株中,鉴定出7个转化CpTI基因的阳性植株。目前,正结合进行田间分离纯合和DNA分子鉴定,培育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抗虫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322.
水稻雄性不育系新露A的抽穗期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雄性不育系新露A是一个粳质籼核优质不育系, 其所配组合的抽穗期多数表现为超或偏早亲遗传. 本文利用抽穗期基因型明确的秋光(e1e1 e2e2 e3e3 Se-1eSe-1e)、越光(E1E1 E2E2 e3e3 Se-1eSe-1e)和日本晴(E1E1 e2e2 e3e3 Se-1nSe-1n)作测验品种, 分析了新露B的抽穗期基因型, 结果表明: 其抽穗期感光基因型为: e1e1 e2e2 e3e3  相似文献   
323.
水稻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由籼稻品种IR24 和粳稻品种Asominori杂交衍生的65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在水稻抽穗后7 d测定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Gs)、气孔导度(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CHL)、全氮含量(TLN)。共检测到10个QTLs,分布于第1、3、4、5、7、8和10染色体上,LOD值在2.77~8.42之间,贡献率为9.5%~46.5%。其中仅有控制气孔导度的qGs-8 与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CHL-8以及第10染色体上控制气孔导度的qGs-10与控制细胞间隙CO2浓度的qCi-10位置相同,分别位于第8染色体上标记R727和第10染色体上标记C1166附近。其他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暗示了水稻光合功能遗传规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24.
利用一套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籼稻品种IR24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覆盖全基因组的CSSL群体,研究了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和02428/IR24杂种小穗低育性的遗传基础。结果发现,Asominori/IR24组合的育性主要受第5染色体上的2个育性位点S-24(t)和S-31(t)及第6染色体上的 S-5位点控制,其中S-31(t)为本研究发现的新育性位点,粳稻品种02428带有该位点的亲和性基因。02428/IR24组合的低育性主要受S-24(t)花粉育性位点的影响。育性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粳稻遗传背景中,S-24(t)位点处在Si/Sj杂合基因型时可使杂种小穗育性下降70%左右,而S-31(t)和 S-5为杂种半不育位点。在籼粳全基因组杂合遗传背景中,当S-5i/S-5j基因型置换成S-5i/S-5i基因型后,亚种间杂种小穗育性可平均提高22.5%,接近正常育性水平。在S-5i/S-5j遗传背景中,S-24(t)和S-31(t)的Si/Si纯合基因型不能改善亚种间杂种的小穗育性。说明S-5位点是影响亚种间小穗育性的关键位点,在亚种间杂交稻育种中,必须首先克服S-5位点造成的育性障碍。提出了等位基因置换法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低育性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325.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67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矿质营养失调,尤以Fe2+ 过量积累,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逆境胁迫作用。培育抗亚铁毒的水稻品种是简便、经济有效地提高稻谷产量的重  相似文献   
326.
新型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以Visual Basic6.0为主导设计语言,建立新型水稻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该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在当前数据库结构的基础上新加入了多媒体数据表并实现了高效的浏览器/服务器网络构架,其设计简单、管理方便、可移植性强,是设计新一代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27.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光合产物的运转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4 C、3 2 P同位素示踪技术 ,研究了籼粳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6 2、两优培九的光合产物运转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两组合在籽粒形成期的各个阶段 ,其14 C 光合产物的单株生产总量明显高于汕优 6 3,但光合产物运输至穗中的速度皆不如汕优 6 3快 ,最终分配至穗中的比率也比汕优 6 3低 ,且14 C 光合产物在这两个组合的茎鞘中有明显的积累和滞留现象发生。随稻穗发育进程 ,供试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由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逐步大幅度下降 ,这种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下降的特性与光合产物运转分配效率较差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28.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是危害大豆的最主要病毒病之一,在我国不同地区普遍发生且各地生理小种都有不同。小豆病毒病近年来在各地发生具有加重的趋势,但小豆病毒侵染来源等相关研究不甚清楚。利用大豆花叶病毒流行生理小种对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小豆品种进行接种侵染研究,接种SMV于137份小豆品种,调查发病情况发现50个品种发病,症状包括花叶、矮缩、坏死,说明大豆花叶病毒也可侵染小豆,且大多数症状为花叶,破坏寄主的叶绿体功能。2个SMV株系的发病品种数量无明显差异,说明病毒的侵染范围与病毒的致病力强弱无必然联系,只与寄主的“基因-基因”识别有关。该发现为国内首次相关报道,为小豆病毒病的研究打下了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329.
目的 筛选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对冷杉梢斑螟有引诱作用的物质,以期明确冷杉梢斑螟寄主选择机制,从而为该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对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方分别进行EAG反应和嗅觉行为测试。GC-MS结果表明:健康新果和虫害旧果均含有6种化合物,但其组分及含量存在差异。 结果 EAG反应结果表明:在10 μg·μL−1范围内,α-蒎烯、β-蒎烯、(1S)-(-)-β-蒎烯、柠檬烯各组分浓度越大,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成虫对其EAG反应越大,超过10 μg·μL−1后,EAG值反而减小;各组分浓度为10 μg·μL−1时,不同状态成虫EAG值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 < 0.05)。未交配雌、雄蛾对反式石竹烯的EAG反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0.5 μg·μL−1内的EAG反应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 > 0.05),达到1 μg·μL−1以后,EAG值在各浓度间差异亦不显著(P > 0.05),而0.5 μg·μL−1与1 μg·μL−1间EAG反应差异显著(P < 0.05)。交配雌蛾、未交配雌蛾对月桂烯的EAG反应随浓度增大而增强,当浓度为100 μg·μL−1时,EAG值最大,但100 μg·μL−1与10 μg·μL−1的EAG值差异不显著(P > 0.05)。 结论 嗅觉行为结果表明:配方A2、A3、A5、A7、A8对其具有明显引诱效果,尤以配方A7最佳,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引诱率达70%以上,配方A4、A9、A10对其具有明显趋避效果,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趋避率高达50%~70%。各组分的10 μg·μL−1为最佳刺激浓度,反式石竹烯具有明显引诱作用,月桂烯具有明显趋避作用。  相似文献   
330.
30年来我国取得农业斜技成果5万多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认的农业类科技成果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