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9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为明确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 Huang对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寄生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干扰作用, 于室内观察了寄主不同成虫阶段(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量(3?10?20头和30头)?两种蜂接蜂间隔时间(2?4?6 d和8 d)等因素对两种寄生蜂寄生率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主发育阶段对蓝色长盾金小蜂产卵量和寄生率均无显著影响?随着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增加, 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产卵量有所增加, 但增加不显著?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为3~30头时, 蓝色长盾金小蜂寄生率均高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 接入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再接蓝色长盾金小蜂时, 两种寄生蜂接蜂间隔时间对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寄生率及产卵量影响明显, 间隔2 d时蓝色长盾金小蜂产卵量最高, 为21.3粒; 间隔4 d时, 蓝色长盾金小蜂寄生率最高, 为58.89%; 但间隔8 d时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产卵量和寄生率下降至最低?研究结果表明, 接入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再接蓝色长盾金小蜂时, 间隔时间在4 d内对蓝色长盾金小蜂没有影响, 间隔时间超过4 d时对蓝色长盾金小蜂有明显干扰, 试验结果可以为合理避免这两种寄生蜂种间竞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胡瓜钝绥螨室内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  ;符悦冠 《植物保护》2007,33(2):84-87
研究观察了以皮氏叶螨为食物时胡瓜钝绥螨的发育和繁殖情况,建立了室内种群生命表,以期为海南省儋州市引进该螨进行繁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24~28℃为胡瓜钝绥螨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30℃以上的高温对其发育、存活和繁殖具有抑制作用。根据海南儋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皮氏叶螨危害作物的微生态环境,可以考虑将该螨作为皮氏叶螨捕食性天敌加以引进和应用。  相似文献   
83.
为研究假蒟的杀虫生物活性,对假蒟根、茎、叶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和甲醇5种溶剂依次进行索氏提取,测定各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不同,假蒟的主要活性部位为根,其次为茎,叶活性最低;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中,以石油醚提取物的活性最突出,其他溶剂提取物对试虫基本无生物活性.虫龄越低提取物的杀虫活性越佳,假蒟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三至六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204 9%、0.370 8%、0.853 6%、1.233 1%;假蒟茎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三至六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2392%、0.397 8%、0.948 5%、1.486 7%.通过对假蒟根石油醚洗提物进行柱层析和TLC分离,得到16个组分,主要活性组分为A、B、C、D,在1 mg/mL质量浓度下,其对斜纹夜蛾四龄幼虫24 h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其次是组分E和组分F,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3.33%和36.67%;其他组分基本无生物活性.总之,假蒟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活性最高,且虫龄越低杀虫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4.
为了筛选对螺旋粉虱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化学药剂,以螺旋粉虱成虫为试虫,采用叶片浸渍法对15种常用杀虫剂进行筛选,并对较为敏感的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估。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虫螨腈、辛硫磷对螺旋粉虱成虫活性较为显著,LC50分别为0.881mg/L和1.055mg/L,甲氰菊酯、异丙威对螺旋粉虱若虫活性较为显著,LC50分别为5.320mg/L和9.425mg/L。在田间药效评估中,甲氰菊酯、虫酰肼、异丙威、氟铃脲在各供试浓度下对螺旋粉虱均表现出较好活性,药后144h,125mg/L浓度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上述结果表明,甲氰菊酯、虫酰肼、异丙威、氟铃脲对螺旋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进行螺旋粉虱的田间防治中,可用这几种药剂进行交替使用,防止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5.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毒死蜱、甲维盐、敌敌畏、顺式氯氰菊酯等4种杀虫剂对桔小实蝇成虫的毒力和二元混配的共毒系数.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毒性大小依次为:敌敌畏>甲维盐>顺式氯氰菊酯>毒死蜱.敌敌畏与甲维盐(1∶1)混配的共毒系数达554,其混配的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6.
白面叉草蛉Dichochrysa albofrontata Yang et Yang是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实验室温(26℃~32℃)及特设(16℃、20℃、24℃、28℃、32℃)下对白面叉草蛉的发育及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面叉草蛉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分3个龄期。幼虫捕食螺旋粉虱的卵、若虫和拟蛹,偏嗜拟蛹,其中3龄幼虫捕食量大。在室温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为31.5d~41.5d,其中幼虫期平均14.3d,蛹期平均8.7d,卵期平均3.3d。在16℃~32℃温度范围内,白面叉草蛉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在32℃下最短,分别为卵3.1d、1龄幼虫4.2d、2龄幼虫4.0d、3龄幼虫5.2d、蛹10.8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1.8℃、幼虫7.5℃、蛹9.5℃、世代10.5℃,卵、幼虫、蛹和世代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2.7日度、310.5日度、230.7日度、716.1日度。据此估算,该虫在海南每年可完成6~7代。在16℃~32℃范围内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  相似文献   
87.
13种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了13种杀虫剂室外防治椰心叶甲的效果.13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效果顺序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氟氯氰菊酯>25%好年冬乳油>2.5%敌杀死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98%巴丹可湿性粉剂≌3%啶虫咪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功夫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40%万灵水剂>40%辛硫磷乳油>40%乙酰甲胺磷乳油.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生草大叶油草种植对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将种植大叶油草的芒果园与传统清耕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对2种不同生境2018年8月—2019年6月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油草生境下芒果园节肢动物物种数量、个体数量约为清耕生境的2倍;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稳定性显著高于清耕生境,在天敌亚群落方面也表现出相似差异。而害虫亚群落方面,清耕生境害虫数量(4730头)约为大叶油草生境(2027头)的2倍。综合分析表明,芒果园种植大叶油草有利于增强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减少害虫、提高天敌的种群数量、便于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是一种较好的绿色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9.
芒果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室温下芒果毒蛾的发育历期,各龄幼虫的体长,各龄幼虫头壳宽度,成虫性比,雌虫产卵量;测定不同温度下,芒果毒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芒果毒蛾的发育历期为65.5d,雌幼虫的体长变化为0.3-4.5cm,头壳宽度变化为0.72-4.58mm;雄幼虫的体长变化为0.3-3.46cm,头壳宽度变化为0.7-3.62mm;成虫雌雄比为1:1.5;雌虫产卵量为300粒左右,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73℃,有效积温为715.22日度。  相似文献   
90.
2011年在海南省海口市进行瘿螨种类资源调查时,在茉莉[Jasminum sambac (Linn.) Aiton]叶片上采到一种瘿螨,经鉴定为茉莉丽瘿螨(Calacarus jasmini Chakrabarti et Mondal,1978,)属于蜱螨亚纲(Acari)瘿螨科(Eriophyidae)叶刺瘿螨亚科(Phyllocoptinae)丽瘿螨族(Calacarini).该螨为害后造成叶片畸形、变黄,严重影响茉莉的正常光合作用.茉莉丽瘿螨在中国为首次发现,目前仅发现发生在海南省茉莉上,建议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和化学防治方法,防止该螨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