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获得,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在确认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恢复性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旨在找到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克隆恢复基因及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研究选用412对SSR引物,利用RN型不育系YA与恢复系167杂交的F2分离群体,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两个标记Satt414和Satt596,遗传距离分别为16.4和14.6 cM.为了找到更近的分子标记,分析了Satt414和Satt596附近的所有SSR引物,并利用两个遗传差异较大的亲本重新构建了分离群体,从而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比较紧密的标记Satt547,遗传距离为7.56 cM.根据Cregan等构建的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将恢复基因定位于J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2.
大豆新品种长农26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新品种长农26是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选育成功的大豆新品种,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22.9 kg·hm-2,比对照品种白农10增产8.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298.8 kg·hm-2,比对照白农10增产4.6%。该品种2010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中早熟品种,其主要特点是秆强、抗倒,较耐密植,丰产性、稳产性好,籽粒外观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3.
长农25号是长春市农业科学院2000年以吉林30号为母本.以长农5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按系谱法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原品系编号为长C2005—1。  相似文献   
14.
生育期是大豆重要的生态性状,为明确东北大豆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性,搜集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生育期试验。结果表明:(1)将东北地区按熟期和生态条件划分为4个亚区。第一亚区包括以北安、扎兰屯为代表的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该地区积温偏低,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00、MG 00熟期组;第二亚区包括以克山、佳木斯、牡丹江、长春为代表的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等地,该地区气候适宜,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三亚区包括以白城、大庆为代表的黑龙江省西南部、吉林省东北部降水量低的地区,播种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四亚区包括以铁岭为代表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Ⅱ和MGⅢ熟期组。(2)明确了各熟期组大豆的生态特征。MG 000和MG00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一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其他亚区生育前期、后期略有缩短、提前成熟,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生长季节。MG 0和MGⅠ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第一亚区比当地品种晚20~30 d、前期晚7~10 d,在第四生态亚区比当地品种早10~20 d、前期早3~5 d,不适合在这些地区种植。MGⅡ、MGⅢ熟期组仅在第四生态亚区正常成熟,部分品种可以在第二、三生态亚区成熟,生育前期在第二、三亚区比当地品种晚约10 d、在第一亚区晚约20 d。  相似文献   
15.
自然条件下大豆花粉的田间漂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带有固定液的凹形载玻片放置于开花期间大豆田间的不同位置,通过统计载玻片上截获花粉的数量,推测风为大豆传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2002年在大豆生产田,每小时每平方毫米截获花粉的数量为0.004个;不同高度截获花粉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相同时间内,40cm高处截获花粉的数量是26cm高处的2倍;2003年在不育系和恢复系1:1相间种植的杂交大豆制种田,累计120分钟没有截获到大豆花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百粒重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全面解析中国大豆主产区百粒重QTL-等位变异遗传构成,为东北地区大豆籽粒大小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东北地区育种和生产上常用的290份大豆材料作为试验群体,于2013和2014年在东北第二生态亚区的克山、牡丹江、佳木斯和长春4个地点进行百粒重表型鉴定试验。利用RAD-seq方法对试验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对原始SNP数据进行过滤及填补缺失数据后,最终获得了82 966个高质量的SNP标记。根据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stricted two-stage multi-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RTM-GWAS)方法,首先构建获得15 546个具有复等位变异的SNPLDB标记,然后使用两阶段多位点模型对百粒重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检测到的百粒重关联SNPLDB标记位点附近(50 kb范围内)的基因进行分析,根据基因内SNP与SNPLDB标记位点之间关联性的卡方测验,筛选可能与百粒重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最后基于检测的百粒重QTL-等位变异体系分析了不同熟期组材料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试验群体百粒重变异范围为18.3—20.7 g,性状遗传率为92.3%。RTM-GWAS方法共检测到7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关联的SNPLDB标记位点,其中15个位点主效不显著,另外61个主效显著位点解释了65.40%的表型变异;68个与环境互作效应显著的位点解释了17.46%的表型变异,另外8个位点与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在检测到的76个位点中有34个位点与已报道的30个百粒重QTL重叠,另外42个位点为本研究新检测百粒重位点。基于检测的SNPLDB标记位点,共筛选到137个百粒重相关候选基因,功能注释显示这些候选基因不仅参与大豆百粒重的调节,还参与了初级新陈代谢、蛋白质修饰、物质运输、胁迫响应和信号转导等。对各熟期组间QTL-等位变异的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尽管熟期组间百粒重差异不明显,但其QTL-等位变异遗传结构却发生了新生和汰除的变化。【结论】RTM-GWAS方法能相对全面地解析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百粒重QTL-等位变异遗传构成。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百粒重由大量QTL调控,且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大,QTL存在丰富的复等位变异。由RTM-GWAS方法建立的QTL-等位变异矩阵为群体遗传及演化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水改旱田种植大豆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田改旱田,整地是关键;排水通畅是保障;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和适时收获是获得高产和优质的有效途径。早豆晚播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有效提高产量的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油大豆新品种九农28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农28大豆新品种是吉林市农科院选育成功的高油大豆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和熟期适中等特点.尤其是脂肪含量为22.82%,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制种产量低已成为制约杂交大豆产业化的瓶颈,父本恢复系花粉数量直接影响母本不育系的结实率,选育花粉数量多的恢复系对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至关重要,花粉数量也是衡量一个恢复系授粉能力的一个指标。采用田间调查和显微镜镜检对已育成的12个骨干恢复系的开花持续时间、开花数量和花粉数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恢复系单株花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12个恢复系的单株花数量为74.8~408.9个,单株花数量最多的是恢复系JLR104,最少的是恢复系JLR75,而大多数的恢复系单株花数量为120~160个;大豆每朵花的花粉数量没有明显差异,为3400~4900个。单株花的数量决定了花粉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正大庆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站长:田中艳团队成员:麻晶莉,张国勤,李肖白,李建英服务区域:黑龙江省西南部干旱盐碱地区科技示范县:安达市,肇源县,肇州县,林甸县,杜尔博特蒙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