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包膜肥用量对早熟油菜‘湘杂油1613’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包膜肥和普通肥施用量相等时,包膜肥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普通肥处理,处理B4(施包膜肥1 500 kg/hm2)的籽粒产量最高,达2 066.97 kg/hm2,处理B3(施包膜肥2 250 kg/hm2)次之,籽粒产量为1 929.97 kg/hm2;普通肥处理A3(施普通肥2 250 kg/hm2)与A4(施普通肥1 500 kg/hm2)的产量差异较小,分别为1 844.50、1 839.40 kg/hm2,均低于等量包膜肥处理,且处理B4的利润最高,达7 126.4元/hm2,处理B4比A4增产12.37%,单位产量的包膜肥用量减少11.01%。包膜肥处理油菜生育期植株的氮、磷、钾素累积量和肥料利用率基本高于等量普通肥处理。综合考虑产量、利润等因素,在本试验范围内以施包膜肥1 500 kg/hm2处理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2.
覆膜高垄滴灌全价营养液栽培技术是将无土栽培营养液技术引入到设施土壤栽培中,开发出了含有植物所需所有13种营养元素且配比合理的土壤全价营养液滴灌肥,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  相似文献   
43.
缓控释肥料应用于我国水稻生产中,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以连续在湖南进行6年(2013—2018年)的双季稻控释尿素施用试验为研究平台,分析控释尿素施用下环洞庭湖区早晚稻主要生育期地上部氮素累积、氮素阶段吸收速率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探究控释尿素减施对水稻持续稳产增产的原因。结果表明:早稻各施氮处理均有1次明显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峰值,控释尿素(controlled-release urea,CRU)处理氮素吸收相对延后,氮素累积主要在幼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阶段,占生育期总量的35.31%~42.33%,其次为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至乳熟期。晚稻于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至乳熟期出现2次明显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峰值,均以1.0 CRU(等氮量控释尿素)处理峰值最高;始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至乳熟期水稻大量吸收氮素,累积增量分别占35.92%~40.52%和23.05%~24.58%。控释尿素还能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早晚稻分别以0.9 CRU(控释尿素减氮10%)和0.8 CRU(控释尿素减氮20%)处理最佳,控释尿素减施的晚稻增产效果优于早稻,且显著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CRU处理早晚稻产量与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乳熟期、腊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晚稻产量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幼穗分化始期氮素累积量与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氮肥偏生产力与早稻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乳熟期和腊熟期氮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晚稻抽穗期氮素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控释尿素施用使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地上部氮素累积后延,有利于后期生殖生长及籽粒结实,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结合双季稻吸氮特征和籽粒产量,建议环洞庭湖区早稻采用释放期较短的控释尿素或配合速效氮肥施用,进一步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44.
外源NO在低温胁迫下对茶树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模拟低温胁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在低温胁迫下对湖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个茶树品种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对下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NO可不同程度地降低低温胁迫下四个茶树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且以0.2mmol/L的SNP处理效果最好,但不同品种以及低温胁迫处理时间的长短对外源NO的响应有差异;0.2 mmol/L SNP处理在低温胁迫24 h时对碧香早和湘妃翠的相对电导率相对下降量分别达7.37%和8.68%,在低温胁迫48 h时对白毫早和湘波绿的相对电导率相对下降量分别达7.23%和5.88%。  相似文献   
45.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多维肥精(ANO)、氢醌(HQ)和NAM组配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F(ANO+HQ+NAM)的产量最高,达到5 735 kg/hm~2,显著高于复混肥处理B(有肥对照)、C(ANO)、E(ANO+NAM),较处理B的增产量和增产率分别为1 095 kg/hm~2和23.60%,且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分别为34.94%、15.61%和46.96%,较处理B分别提高了7.01、4.41和4.40个百分点;增施抑制剂(HQ、NAM)能明显降低田面水中无机氮浓度的峰值,均以处理F的田面水无机氮浓度较低。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田面水中无机氮浓度,认为组配ANO、HQ和NAM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6.
文炯  石敦杰  荣湘民  田昌  杨勇 《作物研究》2019,(4):309-314,326
构建生态沟渠消纳水体氮磷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筛选出适应湘北洞庭湖区农区沟渠生长的高富集氮、磷植物,选取津市市毛里湖稻区沟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沟渠拦截试验.于2016~2017年连续监测,系统研究狐尾藻、珍珠梅、海寿花等水生植物及组合对小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年观测期(4~8月)内,拦截植物对农田排水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效应极显著(p<0.01),且去除率具有生长变化趋势.不同拦截植物及组合对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大小表现为狐尾藻+海寿花>海寿花>珍珠梅>狐尾藻>自然植被.其中,狐尾藻+海寿花组合平均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2016年分别为53.57%、77.35%、51.74%和61.06%,2017年分别为34.67%、66.53%、39.51%和46.05%.研究区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有较好的拦截效应,单种植物以海寿花的水体氮磷消纳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混种狐尾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7.
以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了3种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了中、低2种地力水平对早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在中低肥力地块上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施氮比不施氮能增产14.6%~41.7%,在中肥力地块氮肥利用效率为32.23%,低肥力地块氮肥利用效率为30.70%,分别比相同地力水平的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高出了10.00%和8.36%;在相同的氮素水平下,低肥力地块增产效果要好于中肥力地块。在不同的地力水平下,充足的氮素供应能提高早稻的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氮素从源到库的转化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究双季稻田典型自然降雨径流过程中氮(N)的输出特点,采用田间径流池法,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比较普通尿素(U)和控释尿素(CRU)减施稻田径流水中总氮(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动态变化及N素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率。结果表明:稻田施肥初期出现N素径流峰值,是防控N素径流损失的关键时期。早、晚稻季生育期间施N处理径流水中以NH_4~+-N为主要形态,分别占TN径流损失量的64.5%~66.3%,61.0%~68.6%。早、晚稻季U处理径流水TN流失量(率)分别为5.6(2.2%),5.0(1.7%)kg/hm~2;CRU处理较U处理径流水TN流失量分别降低17.4%~34.1%,17.3%~37.7%;且随着N肥用量的减少,TN流失量(率)逐渐降低。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早稻季N素径流损失较晚稻季高,且晚稻季CRU处理N素径流损失减排效果优于早稻季。早、晚稻季及连作周期CRU处理TN径流累计损失量和籽粒产量与施N量呈显著线性关系,随着N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总之,U处理显著提高径流水中N素浓度以及NH_4~+-N占TN的比例。CRU处理有效减缓N素释放速度,降低施肥初期N素径流损失量,实现增产;而CRU减施有利于进一步防控稻田N素流失风险,促进农业面源污染减排,且以减N 10%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双季稻田控释尿素施用对养分在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与迁移的影响,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比较普通尿素(U)和控释尿素(CRU)减施稻田剖面的养分累积和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NO_3~-—N、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呈下降趋势,NH_4~+—N含量先下降后升高,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pH升高且趋于稳定。施肥会降低0—20cm土层pH和速效钾含量。与U处理相比,0—20cm土层CRU处理全氮含量提高7.72%~19.45%,且随着施N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40—60cm土层CRU处理NH_4~+—N含量降低6.99%~19.23%。施用CRU可以有效降低土层NH_4~+—N向下淋溶,提高0—40cm土层全氮和NO_3~-—N含量,避免土壤N素流失。施用CRU对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和pH的影响不显著,但减量过大会导致有机质降低。CRU减量10%~20%处理显著提高双季稻成熟期N、P、K的吸收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用量控释尿素处理早、晚稻成熟期N、P、K吸收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之,CRU处理有效地控制N素向下淋溶,减少因N肥施用带来的潜在面源污染,而CRU减施可更好地维持和提高土壤的养分水平和肥力,促进养分累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5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N肥用量N0(对照,不施N肥)、N1(早晚稻均为90 kg/hm~2)、N2(早稻120 kg/hm~2,晚稻135 kg/hm~2)、N3(早稻150 kg/hm~2,晚稻180 kg/hm~2)处理,于2017—2018连续2年定量研究双季稻田N吸收以及N肥各损失途径的情况,计算周年N收支差,初步揭示双季稻田N收支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在N吸收方面,水稻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显著提高,N2、N3显著高于N1,N3高于N2,但无显著差异;各处理双季稻籽粒产量为8 869.6~11 002.1 kg/hm~2,秸秆产量为8 666.2~10 744.2 kg/hm~2;水稻N积累量也随施N量增加显著增加,单季水稻平均吸N量为70.6~112.5 kg/hm~2,双季稻吸N量为140.8~226.5 kg/hm~2;各处理N肥平均吸收利用率为25.6%~28.7%,农学利用率为6.5~8.3 kg/kg,生理利用率为23.8~27.0 kg/kg,偏生产力为33.5~56.1 kg/kg, N2处理N肥吸收利用率最高;在N损失方面,N3处理各途径损失量均为最高,N2略高于N1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单周年氨挥发损失量为20.04~111.97 kg/hm~2,损失率为22.33%~26.68%,N_2O损失量为1.38~3.15 kg/hm~2,损失率为0.49%~0.86%,淋溶淋失量为5.10~40.97 kg/hm~2,淋失率为8.63%~10.87%,径流流失量为3.78~12.98 kg/hm~2,流失率为1.67%~3.38%,单周年土壤无机N残留量为-5.70~41.53 kg/hm~2,全N残留量为-15.18~53.02 kg/hm~2;在N收支方面,各处理N盈余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N3处理盈余量最高,N2略高于N1,2017年各施N处理N盈余量为13.05~32.20 kg/hm~2,2018年盈余量为29.18~39.90 kg/hm~2,周年N盈余量呈上升趋势。双季稻田N收支途径中,肥料是N素的最主要来源,N输出以作物吸收为主,且氨挥发和N淋溶损失也是N输出的重要途径;N2处理是较为合适的施N量水平,即在农民习惯施肥量(N3)的基础上减N 20%~25%,既能保证双季稻N素吸收量和利用率,也能降低N素损失量和盈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