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29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52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种耕作方式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各器官磷含量、磷素吸收、积累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最高,苗带松、行间紧型耕作方式次之,苗带、行间全松型耕作方式产量最低。开花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根系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均最高;成熟期,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根系、茎秆和子粒的磷含量及磷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苗带紧、行间松型耕作方式下玉米的磷素吸收效率、磷素偏生产力、磷素贡献率和磷素转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磷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低于苗带、行间全松和苗带、行间全紧处理。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与磷素子粒生产效率、磷素吸收效率、整株干物重、磷素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与磷素偏生产力、磷贡献率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2.
马铃薯连作障碍及其防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作障碍现象在马铃薯生产中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形成是多个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包括土壤酶活性的改变、土壤养分失衡、自毒物质积累、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变、土壤次生盐渍化及酸化。如何解决马铃薯连作障碍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针对难题具体阐述了轮作、抗性品种应用、土壤灭菌消毒、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和生物防治技术防控措施,以期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从而提高马铃薯生产质量。文章综述了连作障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成因和防控的关键措施,并对今后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连作障碍进行了展望,为后期研究马铃薯连作障碍提供更深入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3.
施钾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施钾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在一定施钾范围内,春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钾量超过90 kg/hm2后产量不再增加,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82.9~86.6 kg/hm2。施钾肥可提高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积累总量、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和吸收总量,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施钾可提高春玉米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量及转运率,施钾量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养分积累量与子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呈正比,当施钾量超过9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转运出现负效应。钾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钾肥当季回收率以施钾量90 kg/hm2处理最高。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适宜施钾量为82.9~86.6 kg/hm2。  相似文献   
174.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匀垄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能明显降低耕层(0~20 cm)的土壤容重,增加相应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对亚耕层(21~40 cm)土壤的培育作用更为突出,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深翻还田使亚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6.8%和10.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0.1%和14.2%,速效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2.3%,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0.0%和22.0%。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耕层的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对亚耕层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不明显。在两种植模式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秸秆深翻无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玉米的稳产与增产。  相似文献   
175.
176.
通过人工刨埯、扎埯板法、滚动播种器、手提式播种器播深3 cm、4 cm、5 cm、1~6 cm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手提式播种器播深4 cm和3 cm的效果最好,玉米苗期保苗率高,整齐度好,玉米产量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6.78%~10.78%,产值可比常规播种方法增加1 235~1 699.44元/hm~2。  相似文献   
177.
不同氮磷钾营养水平对优质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用量,对优质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同,玉米通油1号以施N 195kg/hm 2、P2O5 75 kg/hm 2、K2O 90 kg/hm 2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好;郑单21以施N 195 kg/hm 2、P2O5 105 kg/hm 2、K2O 120 kg/hm 2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8.
 【目的】研究连作玉米农田长期施用有机肥(猪粪)对黑土胡敏素(HM)结构特征的影响,比较不同施肥量和施肥年限间的差异,为阐明HM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0年建立的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采集定位12年和25年的3个试验处理(①不施肥CK;②施低量有机肥,施猪粪30 t?hm-2?a-1;③施高量有机肥,施猪粪60 t?hm-2?a-1)土样,在NaOH-Na4P2O7分离和HF-HCl脱灰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固态13C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13C CPMAS NMR)方法对HM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后HM的有机碳含量增加,烷基C比例增加,烷氧C和芳香C比例下降,烷基C/烷氧C、脂族C/芳香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增加,上述规律性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和施用年限的延长表现得更加明显。不施肥处理随年限延长,HM的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烷基C、烷氧C和芳香C比例以及烷基C/烷氧C、脂族C/芳香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均表现出与施肥处理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其变化幅度小于施肥处理。【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使土壤HM的结构向着烷基化和疏水性程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土壤肥力的保持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9.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  相似文献   
180.
马铃薯实生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铃薯育种过程中实生苗的培育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此种方法进行实生苗培育简化了原有复杂的育苗移栽栽培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生苗的成活率,也便于对不同单株在实生苗时期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此种方法还可以延长实生苗的生育日数,在获得较好产量的同时可以节省大量试验地,便于生育期间的管理和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