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篇
  30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52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春玉米田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黑土区春玉米合理的施肥方式,减少氮素淋洗造成的环境风险,设置了8个肥料运筹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对黑土区春玉米田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优化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优化施肥处理的硝态氮和铵态氮表现出明显的表聚趋势,表明优化的有效性.但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淋溶液量和淋溶液养分含量仅低于增施氮肥处理的,常规、增氮和优化处理的淋溶液硝态氮含量均超标,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2.
在分析我国化肥生产与应用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缓释、控释肥料发展状况,阐明了我国缓释、控释肥料研究开发的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3.
以马铃薯克新19号为试验材料,在N、P、K3种肥料单一施入的条件下,就N、P、K施入量对克新19号单株产量及单薯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克新19号单株产量明显增加,当施用量为3.2g时单薯重量达最大值59.0g,而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单薯重量下降,当肥量到达一定量后,单薯重趋于稳定;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克新19号单株产量略有增加,当肥量为4.8g时,单株产量达最大值;钾肥施用量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在3种肥料的单一作用中,氮肥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  相似文献   
134.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钾作基肥施用、1/2钾在拔节期追施的处理产量两年均最高,且肥料回收利用率提高1.7~10.3个百分点,玉米的干物质量和钾素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最好。施钾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钾肥分次施用比一次性基施的产量有所提高。钾肥追施次数过多、追施时期过晚对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且不利于玉米营养体中的钾素向子粒转运。综合考虑玉米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和钾素吸收利用等因素,1/2钾作基肥、1/2钾在拔节期作追肥为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5.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8,自引:8,他引:58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36.
克新3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国外引进品种FL1533为母本、自育品种克新1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中晚熟,食味品质优良,适宜鲜薯食用及薯片加工。抗晚疫病、PVX病毒病、PVY病毒病。适应性比较广,适宜在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对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7.
138.
马铃薯在加工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褐变现象,严重影响其制品风味、外观及营养.抑制马铃薯褐变的方法很多,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基因工程方法.该文从绿色环保、无污染角度出发,对抑制马铃薯褐变的化学方法和褐变相关基因的调控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后续马铃薯抗褐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吉林省黑土区不同施氮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氮肥合理运筹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在试验条件下, 施纯N 200 kg/hm2, 1/5氮肥基施、2/5氮肥于拔节期追施、2/5氮肥于大喇叭口期追施的氮肥施用方式, 为黑土区春玉米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4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郑单21)和普通玉米(四密25)吸氮特性及子粒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淀粉玉米氮素最大吸收速率较大,出现日期早,成熟期吸氮总量高,但其子粒产量却较低。高淀粉玉米子粒中的氮素更多依赖于后期的根系吸收,而较少来源于前期营养体的氮素转移;其淀粉总量、支链淀粉含量较高,而直/支比值较低。在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上,郑单21含有较高的粗蛋白总量及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但醇溶蛋白含量较低;在脂肪酸及其组成上,虽然郑单21的脂肪酸总量较低,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在各品质组分上,支链淀粉、醇溶蛋白、软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对氮肥的反应与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脂肪酸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量施氮则其含量下降。施氮对直链淀粉含量、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硬脂酸、花生酸和亚麻酸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