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2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0篇 |
农学 | 16篇 |
基础科学 | 53篇 |
36篇 | |
综合类 | 123篇 |
农作物 | 17篇 |
水产渔业 | 14篇 |
畜牧兽医 | 71篇 |
园艺 | 86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已有科技与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与棉花功能结构模型Cotton XL的智慧棉花生产数字化系统平台。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田间气象、土壤和作物长势等数据以及现场视频图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监测范围内棉株的信息至数据库,结合模型模拟分析,实现远程操控辅助管理、预测判别、智能处理和可视化模拟等功能,从而优化作物栽培管理措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为棉农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2.
为探究拔节期和开花期不同补灌方案对不同穗型冬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7-201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中多穗型品种山农29为试验材料,以拔节后无灌水(T1)为对照,设置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2)、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3)和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4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4) 3种补灌方案。结果表明,拔节后不同补灌方案对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影响基本一致。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使6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开花期仍保持较高水平;T3处理显著提高了拔节期0~60 cm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与T3处理相比,T4处理的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增加了28.9%,其中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6.4%;T4处理在开花至成熟阶段对深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8.0%,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降低了37.4%。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多(121.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相对于T3处理均无显著变化,但总耗水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少(45.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T3处理均显著降低。因此,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为111.6~220.2 mm、开花后降水量为45.2~121.2 mm的条件下,大穗型和中多穗型小麦品种均以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20 cm土层补灌至100%田间持水率的补灌方案最优,可同时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3.
以陆地棉的5个抗黄萎病品种为父本,4个感病品种为母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进行黄萎病抗性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冀122、中植棉2号在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病情指数3个性状上均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而冀棉616、豫棉112、徐棉18号则为负向效应。通过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有9个组合具有正效应,而11个组合为负效应。通过估算3个性状的GCA方差和SCA方差,表明这些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通过遗传力分析,3个性状广义遗传力较大,可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64.
65.
66.
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旱地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为品种选育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6年连续三年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不施肥(CK)和施肥(NP),副处理为来自我国主要麦区的123个品种。施肥处理为N 150 kg/hm^2 (尿素,含N46%)、P_2O_5 100 kg/hm^2 (过磷酸钙,含P_2O_5 16%)。成熟期在每个品种中间2行随机抽取30穗小麦,连根拔起后,从根茎结合处剪断弃去根系,分为茎、叶、颖壳(含穗轴)和籽粒,称风干重。分析了样品中氮、磷、钾、锌含量,计算了养分的吸收量及转移量。【结果】施肥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高锌品种比低锌品种显著高54%。高锌品种的籽粒氮、磷含量分别比低锌品种显著高9%、7%,钾含量无显著差异,施肥使两组品种的氮含量显著提高,磷钾含量降低。高产高锌品种具有更高的籽粒和地上部氮、磷吸收能力,钾吸收能力与低锌品种相比无显著差异,施肥可使高锌品种的氮磷钾吸收量增幅高于低锌品种;两组品种间的氮、磷转移能力无显著差异,而高锌品种的钾转移能力较低,且两组品种的氮磷钾转移能力因施肥降低幅度一致。【结论】旱地条件下土壤养分供应充足时,高产高锌小麦品种的氮磷吸收能力强,钾转移能力弱,籽粒氮磷含量高,与低锌品种相比钾含量无显著差异。通过品种选育可同时提高旱地高产小麦籽粒锌和蛋白质含量,并提高磷含量。考虑到磷含量高时会降低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生产中通过施肥措施,适当调控磷肥,增加氮肥,在提高小麦籽粒氮锌含量的同时提高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67.
68.
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 ,母猪繁殖障碍病日益增加 ,有的地方十分严重 ,被称为“死产风暴”。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了我市养殖业的发展。 1 998年 ,我们先后对川汇区、商水、西华、淮阳等 4个县、区 8个乡和泛区农场两个分场的1 5 0个养殖场和养猪专业户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的 6860头母猪中 ,出现繁殖障碍的有 2 62 4头 ,发病率达 38%。这些母猪共产仔猪 60 4 80头 ,因繁殖障碍病死亡 1 5 1 2 0头 ,死亡率达 2 5 %。窝均产仔数仅 6.6头。在调查的基础上 ,对病猪进行了综合诊断 ,查清了病因 ,主要是由细小病毒和乙脑等传染病引起 ,热应激也… 相似文献
69.
以郁金香‘World’sFavourite’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郁金香花芽分化和花器官形成过程以及栽培后植株开花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郁金香花芽分化及完整花芽结构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22℃条件下花芽分化速度最快,花器官结构完整,28℃条件下花芽分化的种球可正常开花且生长速度快,而5℃条件下则不能形成完整的花器官结构。利用荧光定量PCR对花发育和开花时间相关基因表达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化的花芽中ABC类基因及开花调控基因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对A类基因TgSQA进行克隆和功能探究,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24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MADS-box和K-box结构域,超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相较于野生型呈现出早开花表型,表明TgSQA具有促进开花功能。 相似文献
70.
针对目前海量LiDAR数据处理涉及问题复杂、多数算法保密的问题,研究了基于OpenGL技术构建LiDAR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并对模块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LAS格式数据读取、基于OpenGL的LiDAR点云显示、改进的多级移动曲面拟合LIDAR数据滤波算法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验证该模块处理LiDAR三维点云数据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块进行了LiDAR点云的二维显示、三维显示、滤波处理等。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开发的LiDAR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快速、正确的显示和编辑LiDAR点云数据,且有高精度的LiDAR点云滤波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