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对云南丽江拉市海汇水区面山上6种不同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和持水性差别较大,其枯落物储量从最大的黄背栎林(22.45 t·hm-2)到最小的云南松林(6.54 t·hm-2),均是半分解与分解层的储量大于未分解层的储量;6种森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除滇杨林外均是半分解与分解层的大于未分解层的,其最大总持水量排序为黄背栎林(60.77 t·hm-2)丽江云杉林(36.42 t·hm-2)云南松+黄背栎+杜鹃混交林(33.18 t·hm-2)川滇高山栎林(29.23 t·hm-2)滇杨林(18.82 t·hm-2)云南松林(13.72 t·hm-2)。各层枯落物的吸水速率均随浸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2 4 h后明显减缓,最终趋于零;且半分解与分解层的吸水速率均大于未分解层。6种森林枯落物的拦蓄水量也表现出半分解与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的规律,从大到小依次为黄背栎林(66.94 t·hm-2)丽江云杉林(41.24 t·hm-2)云南松+黄背栎+杜鹃混交林(36.80 t·hm-2)川滇高山栎林(32.99 t·hm-2)滇杨林(21.18 t·hm-2)云南松林(16.59 t·hm-2),降雨拦蓄量深分别为6.70、4.12、3.68、3.30、2.12、1.66 mm。  相似文献   
82.
试验通过叶面喷施玉婷羟烯·乙烯利生长调节剂对泛玉298产量及植株性状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降低了株高和穗位高,浓度168.75g/hm2处理对穗位株高比降低幅度大,提高了抗倒能力;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降低了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产量降低了0.15%~11.0%,浓度168.75g/hm2处理下减产3.5%,浓度225g/hm2处理下显著减产11.0%。田间生产以喷施168.75g/hm2玉婷羟烯·乙烯利为宜。  相似文献   
83.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 R1:行距40 cm,R2:行距50 cm,R3:行距65 cm)和4个种植密度(M1:4.5万株/hm2,M2:6万株/hm2,M3:7.5万株/hm2,M4:9万株/hm2),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在高密度下各指标均好于其他处理,说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因此,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4.
自2016年以来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的变革,大量品种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合法上市身份,随之而来的是品种推广难度增加以及品种生命周期缩短,很多品种“见光死”或者一推就废,即使有特点的优势品种推广起来也是举步维艰,不推不动无疾而终。如何在品种推广期内让新品种发挥出更大价值,扩大推广面积,延长品种生命周期是种业推广人员面临的难题。根据3年来对京农玉658玉米新品种提前进行市场定位和示范布局,从而实现新品种快速推广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总结,为新品种审定前的工作准备以及审定后的快速推广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5.
铜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小麦耐铜胁迫的生理机制,采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Cu2+浓度(0,10,20,50,70,100,150 mg/L Cu SO4)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根芽生长、幼苗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发芽率先升高后下降,根长、芽长逐渐降低,且抑制效应根早于芽。Cu2+浓度增加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u2+浓度50 mg/L、70 mg/L处理,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显著,铜诱导的氧化胁迫得到一定缓解,丙二醛(MDA)含量相对较低。Cu2+浓度100 mg/L、150 mg/L处理过氧化物酶(POD)、CAT、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过量铜刺激保护酶系统,使幼苗细胞活性氧增加,引起膜质过氧化,阻碍小麦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6.
生物炭对盐碱土理化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改良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对生物炭改良盐碱土的技术理论进行完善,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生物炭用量对盐碱土水分渗透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增加了盐碱土水分渗透性能,生物炭处理Y3初始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累积入渗量和饱和渗透系数分别为CK的23.75,28.46,23.69,24.42和24.79倍。生物炭增加了盐碱地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生物炭处理Y3的大豆产量最高,单株产量达3.17 g,为CK的2.22倍。  相似文献   
87.
吕恒  聂俊丽  王智慧  张力文  窦勇硕 《土壤》2022,54(1):169-176
为了研究GPR早期信号振幅属性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建立物理模型并配制了7组不同含水率的土壤,采用300、400和900 MHz GPR天线进行探测.选取GPR第一峰值信号、第一正半周期、第一半周期3种典型时段早期信号,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计算平均振幅包络并求倒数,与烘干法测量所得土壤含水率结果进行对比,拟合出平均振幅包络倒...  相似文献   
88.
水稻土氧化还原交替频繁,使不同形态的硫元素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活跃,对水稻生产影响显著。本文以花岗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硫循环途径相关功能微生物特征,包括有机硫转化途径、其他(转运)途径、同化硫酸盐还原途径、硫氧化途径、异化硫酸盐还原途径以及硫歧化途径。结果表明: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具有相同的硫循环途径特征,即有机硫转化途径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发生频率最高,每百万个带注释的细菌序列平均检测到16000个有机硫转化的功能基因;硫歧化途径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发生频率最低,每百万个带注释的细菌序列平均仅检测到116个硫歧化途径功能基因。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中主导硫循环的微生物,在门分类水平上,微生物组成没有显著差异,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优势菌门,占比分别为55.19%、10.61%、7.18%等。在种水平分类上则差异显著,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硫循环途径微生物相对丰度更高,且所有途径的优势菌种都为Deltaproteobacteria bacterium、Acidobacteria bacterium、Betaproteobacteria bacterium,其丰度占花岗岩母质水稻土硫循环微生物丰度的40%以上;而在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参与硫循环每条途径的优势功能微生物更加丰富,如在有机硫转化途径中Gemmatirosa kalamazoonesis丰度最高,在其他(转运体)途径Azoarcus sp.的丰度最高,在同化硫酸盐还原途径丰度最高的微生物是Anaeromyxobacter sp.。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中存在相同的硫循环途径特征,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中主导硫循环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种水平分类上差异显著,表明不同母质中会存在着独特的优势硫转化功能菌群。  相似文献   
89.
为探索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和桉树(Eucalyptus spp.)间种系统内物种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量化种间竞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氮(-N、+N 105 mg/kg)和根系隔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对系统中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处理显著提高桉树的株高、地径、生物量、N浓度和吸N量,显著减少山毛豆根瘤数量和重量.根系不隔离处理显著提高桉树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和吸N量,显著增加山毛豆根瘤数量和重量.施N或根系隔离处理对山毛豆的生物量和N浓度影响不明显,对吸N量影响较大.山毛豆/桉树间种系统中,桉树生长所需的N主要来源于土壤,山毛豆生长所需的N有部分来源于生物固氮;山毛豆对桉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根系相互交叉接触产生养分传递为途径,但随土壤N含量增加,作用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