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对野生地梢瓜的栽培试验,分析地梢瓜的栽培技术、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地梢瓜既是天然绿色食品、药用植物、优良牧草,也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能够适应人工种植,可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对比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3a坡面产流产沙动态变化,为巨尾桉工业原料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服务。[方法]对云南省普洱市巨尾桉工业原料林、灌木林、撂荒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进行连续3年定位观测。[结果]2010—2012年研究区降雨集中在6—10月,3a降雨量逐年减少。径流小区年径流总量变化依次为:2012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径流总量比2011及2010年分别减少了52.28%和40.92%。2010—2012年6—10月坡面产流顺序依次为:巨尾桉工业原料林灌木林撂荒地,巨尾桉工业原料林比灌木林和撂荒地分别减少产流25.01%和30.86%。2010—2012年土壤侵蚀总量变化依次为:2012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土壤侵蚀总量比2011及2010年分别减少了41.83%和18.49%。3a间土壤侵蚀总量与年际径流总量变化趋势一致。巨尾桉工业原料林比灌木林及撂荒地分别减少土壤侵蚀量47.56%和50.69%,3个径流小区土壤侵蚀量大小顺序与产流量一致。[结论]巨尾桉工业原料林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83.
研究者遵循"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核心思想,通过对农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班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实验教学4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旨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以期为农学类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4.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85.
西南地区pH影响紫色土硝化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化作用是一个对pH高度敏感的典型过程,但pH影响土壤硝化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本研究以西南地区3种发育于同一母质的不同pH的紫色土(酸性紫色土 pH=5.7,中性紫色土 pH=7.3,石灰性紫色土 pH=8.0)作为供试材料,研究pH对紫色土硝化强度及氨氧化微生物的长期效应;通过人为添加酸(H2SO4)或碱(NaOH)短期改变土壤pH的方法,研究pH对紫色土硝化作用强度、氨氧化微生物活性及丰度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pH的短期改变对酸性与石灰性紫色土的硝化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中性紫色土的硝化速率影响显著(P<0.05);氨氧化古菌(AOA)的amoA基因在酸性土壤环境中的表达更高(3.04×108/g干土,AOA/AOB=31.8),而氨氧化细菌(AOB)则更适应于石灰性紫色土环境(2.35×108/g干土,AOA/AOB=0.07)。研究表明,紫色土的硝化作用强度受pH的影响显著,且在不同pH土壤中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硝化微生物群落和活性主导了酸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中的硝化作用,而中性紫色土中的硝化作用则是由底物浓度所主导。研究推测长期稳定的pH是影响硝化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的关键因素,而pH的短期改变则主要影响硝化反应的底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玉米高产措施,以郑单958为材料,选取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计5个水平,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料和密度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各单因子对籽粒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变化,影响顺序为施氮密度施钾施磷,且单位水平施入量引起边际产量的减少量为施磷密度施钾施氮;氮肥与磷肥之间的配合对产量的增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要获得≥12231.97 kg·hm~(-2)的产量,氮肥、磷肥、钾肥及种植密度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氮肥246.24~279.59 kg·hm~(-2),磷肥133.77~151.52 kg·hm~(-2),钾肥82.85~97.16 kg·hm~(-2),种植密度79 676~85 324株·hm~(-2)。  相似文献   
87.
自2016年以来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的变革,大量品种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合法上市身份,随之而来的是品种推广难度增加以及品种生命周期缩短,很多品种“见光死”或者一推就废,即使有特点的优势品种推广起来也是举步维艰,不推不动无疾而终。如何在品种推广期内让新品种发挥出更大价值,扩大推广面积,延长品种生命周期是种业推广人员面临的难题。根据3年来对京农玉658玉米新品种提前进行市场定位和示范布局,从而实现新品种快速推广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总结,为新品种审定前的工作准备以及审定后的快速推广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
针对电子鼻技术及其在茶叶香气判别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综述了电子鼻的结构组成及应用于茶叶香气组分检测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电子鼻判别茶叶香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
吕恒  聂俊丽  王智慧  张力文  窦勇硕 《土壤》2022,54(1):169-176
为了研究GPR早期信号振幅属性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建立物理模型并配制了7组不同含水率的土壤,采用300、400和900 MHz GPR天线进行探测.选取GPR第一峰值信号、第一正半周期、第一半周期3种典型时段早期信号,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计算平均振幅包络并求倒数,与烘干法测量所得土壤含水率结果进行对比,拟合出平均振幅包络倒...  相似文献   
90.
水稻土氧化还原交替频繁,使不同形态的硫元素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活跃,对水稻生产影响显著。本文以花岗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硫循环途径相关功能微生物特征,包括有机硫转化途径、其他(转运)途径、同化硫酸盐还原途径、硫氧化途径、异化硫酸盐还原途径以及硫歧化途径。结果表明: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具有相同的硫循环途径特征,即有机硫转化途径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发生频率最高,每百万个带注释的细菌序列平均检测到16000个有机硫转化的功能基因;硫歧化途径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发生频率最低,每百万个带注释的细菌序列平均仅检测到116个硫歧化途径功能基因。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中主导硫循环的微生物,在门分类水平上,微生物组成没有显著差异,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优势菌门,占比分别为55.19%、10.61%、7.18%等。在种水平分类上则差异显著,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硫循环途径微生物相对丰度更高,且所有途径的优势菌种都为Deltaproteobacteria bacterium、Acidobacteria bacterium、Betaproteobacteria bacterium,其丰度占花岗岩母质水稻土硫循环微生物丰度的40%以上;而在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参与硫循环每条途径的优势功能微生物更加丰富,如在有机硫转化途径中Gemmatirosa kalamazoonesis丰度最高,在其他(转运体)途径Azoarcus sp.的丰度最高,在同化硫酸盐还原途径丰度最高的微生物是Anaeromyxobacter sp.。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中存在相同的硫循环途径特征,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中主导硫循环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种水平分类上差异显著,表明不同母质中会存在着独特的优势硫转化功能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