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饲用苎麻收割高度对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收割高度的增加,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收割高度从40cm至70cm,粗蛋白含量从平均22.67%降低至19.77%,但叶粗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收割高度每增加10cm,饲料干料667m2产量约增加40kg,生育期约延长9天。综合考虑饲料产量、营养成分(粗蛋白含量)和生产成本,苎麻作为蛋白饲料开发,整株收割高度应在70cm以下。  相似文献   
42.
王玉富  王延周 《中国麻业》2005,27(3):160-162
本文介绍了首次在陕西七里川发现的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 Planch.)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从其生境条件看,它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等特性,是良好的抗逆性种质资源,此次发现为我国野生亚麻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3.
不同葛藤品种藤蔓的生长特性与饲用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为明确不同品种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在湖南地区的生长特性和营养价值,为湖南地区饲用葛藤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以9个地区葛藤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葛藤藤蔓的一级分枝数、生长速率、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灰分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葛藤品种间生长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分枝数与生长速率在葛藤品种间的变化较小,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与灰分含量在葛藤品种间的变化较大。9个供试葛藤品种中,巴山粉葛(BSFG)的一级分枝数、生长速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等各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QCG的分枝数、生长速率和粗蛋白含量皆低于其它品种;ZG的粗纤维含量最高。由此知,葛藤藤蔓的生长受品种的影响较小,而藤蔓的营养品质受品种的影响较大。品种BSFG更适合作为饲料葛藤在湖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4.
苎麻是适于中国南方种植的优质植物蛋白质饲料作物,但缺乏氮素利用的生理基础研究。为了明确氮素水平对饲用苎麻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本研究以氮高效基因型苎麻H2000-03和氮低效基因型苎麻册亨家麻为材料进行了盆栽试验,设置0、6、9、12、15 mmol/L氮素处理水平,分析了苎麻幼苗期(15 d)、旺长期(40 d)和成熟期(54 d)氮代谢及抗性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随着氮素处理浓度的增加,两个苎麻品种的株高、鲜重及叶片蛋白质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或趋于平稳的趋势,表明苎麻对氮素需求存在最适量,低于或高于最适水平将导致显著的产量降低或报酬递减现象。H2000-03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株高和鲜产均显著高于册亨家麻,在适宜氮素水平下(9~12 mmol/L)叶片蛋白质含量也显著较高,并在高氮胁迫下可维持鲜产,整体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和稳产性。(2)在不同生长时期,两个苎麻品种NR活性随氮素浓度的提高逐渐升高,而GS、GOGAT、GLDH、CAT、SOD和POD等酶活呈单峰变化趋势。H2000-03的NR、GS、GOGAT、CAT活性及高氮水平下的SOD、POD活性均高于册亨家麻,而GLDH和低氮水平下的SOD和POD活性较低,整体表现出较高的生理响应和适应能力。(3)苎麻氮代谢与抗性关键酶与其产量和品质变化特征一致,可用于监测、表征苎麻基因型间氮素利用的差异。本研究认为:相对于持续提高氮素用量,苎麻可在适宜的氮素水平下达到生理特性与生产性能的契合,旺长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可作为饲用苎麻品种选育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5.
高剂量微量元素的公共卫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延周 《饲料工业》2001,22(12):30-32
微量元素在保证动物机体健康生长和高效生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出现,高剂量微量元素由于具有抗菌促生长的特殊功效,在动物饲料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对提高畜牧生产的效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高剂量微量元素,对公共卫生存在着巨大的危害,直接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引起动物营养缺乏或中毒,间接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畜牧业的发展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避免或减少这些危害。本文综述高剂量微量元素使用现状、存在的危害及减少危害的方法与措施。1高剂量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46.
苎麻Actinl基因克隆及其在韧皮部纤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cDNA文库的PCR筛选法获得苎麻内源肌动蛋白基因片段,采用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结合RACE技术获得了苎麻的Actin1蛋白编码基因(BnACTIN1)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665832,2009年8月1日公布), 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1 782 bp,编码区长1 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残基。Blastn分析表明,BnACTIN1基因与桑树(Morus alba: DQ785808)、蓖麻子(Ricinus communis: AY360221)、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AY305723-305736)等植物的肌动蛋白基因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对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棉花Actin蛋白家族AAP73451.1、AAP73457.1聚为一类,三者之间的亲源关系最近。建立荧光定量PCR体系,用18S rRNA和Histone3内参基因对表达水平均一化,分析BnACTIN1基因在苎麻纤维细胞伸长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株高97 cm时最高,约为株高11、150和220 cm时表达量的230倍以上,是株高47 cm时期的20倍。本研究揭示的所获得BnACTIN1序列为苎麻的Actin1蛋白编码基因,其最高表达时期开始于纤维快速伸长时期,但稍早于纤维发育的高峰期,推测该基因可能与韧皮部纤维伸长过程中的肌细胞骨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7.
以苎麻品种中苎1号子叶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枪法将外源双价抗虫基因(CryIA+CpTI)导入苎麻,以期建立基因枪转化苎麻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基因枪转化苎麻的最佳条件为轰击压力1 300psi、金粉+DNA用量500μg+1.0μg/枪、轰击距离9cm、轰击次数2次,共获得4株阳性转基因植株.苎麻子叶愈伤组织的基因枪转化法是苎麻遗传转化的新方法,为建立苎麻基因枪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从国家苎麻种质长沙苎庥圃中选择有代表性的55个苎麻品种为材料,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苎麻精干麻的结晶度,用面积法计算各个品种的结晶度,分析苎麻纤维结晶度及其与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苎麻品种间纤维结晶度有显著性差异.55个苎麻品种纤维结晶度平均值变幅在69%~73%之间,变异系数为0.9769%,纤维结晶度最低是川苎二号,其值为69.03%,最高是印尼麻,其值为72.31%.同一品种的不同季别的苎麻纤维结晶度有一定的差异,二麻结晶度最低,与头麻、三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同一品种苎麻不同收获期、不同部位纤维结晶度有差异.品种中苎一号、圆叶青和NC01在1/3黑杆时期的纤维结晶度与1/3黑杆前的纤维结晶度有显著性差异,1/3黑杆前收获可显著降低结晶度,但是会降低苎麻的产量;1/2黑杆时期后的结晶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晶度值趋于稳定;苎麻纤维结晶度与断裂强力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39526**(n=55);苎麻纤维结晶度与纤维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363*(n=55).  相似文献   
49.
苎麻不同品种的多胚率相差甚远,为诱导多高频率多胚的材料,初步揭示苎麻多胚遗传的特点,本研究通过自交、杂交、正反交及延迟授粉试验,获得8份多胚率高于5%的材料,6份杂交材料是:z0663-1×中苎2号,Z0663-2×中苎2号,Z0815×Z0814,沅江肉麻×中苎2号、圆叶青5号×中苎2号和靖西青麻×中苎1号,2份自交材料是S0922和S0924.从正反交结果差异的显著性判断苎麻多胚特性属于胞质遗传,本试验通过延迟3天授粉获得子代的多胚率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50.
以中苎2号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干旱胁迫(DS)、1 mmol·L-1水杨酸(SA)喷施+干旱胁迫(DS+SA)、1 mmol·L-1SA喷施+正常浇水(CK+SA)、正常浇水(CK)4个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外源SA对苎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叶片和韧皮部相关酶活性等生理机制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第20天时,与DS处理相比,DS+SA处理的苎麻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提高了20.02%和17.91%。外源SA能明显缓解胁迫植株的氮代谢相关酶(NR、GS、GOGAT和GDH)和纤维发育相关酶(蔗糖合成酶、IAA氧化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降低;到干旱胁迫第20天和第30天,DS+SA处理NR活性比DS处理提高了2.02倍和0.73倍,GOGAT活性提高了67.83%和22.90%,而DS+SA处理的GS活性到干旱胁迫第10天和第20天与DS处理差异显著(P0.05)。DS处理的纤维发育相关酶到第30天下降幅度较大,3种酶活性分别只有CK的37.84%、30.71%和35.73%,而DS+SA处理能达到CK的58.23%、74.17%和60.11%。干旱导致苎麻生长缓慢,生物量与CK差异显著(P0.05),经DS+SA处理的植株的产量指标均高于DS处理。因此,在干旱胁迫下,外源水杨酸能够明显缓解植物体内相关酶活性的降低,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增强苎麻植株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为苎麻应对干旱胁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