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森林是蜜蜂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也是原始人类居住、取食的源泉。在新生代,森林、山间及林间草地,蜜蜂的种群很多,人类从树洞或岩石洞中采食蜂蜜、蜂子(卵、幼虫及蛹)极其容易。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加,毁林开荒,过量采伐林木,使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不能保持平衡,加上人们原始掠夺式的采集蜂产品,致使野生蜂产品逐渐枯竭。为了食品、医药的需要,开始了蜜蜂的人工饲养。 1 原始社会(约60万年前~4 000多年前)人类对蜂产品的采集 蜜蜂依靠被子植物的花蜜、花粉生活,而被子……  相似文献   
12.
作者曾于1956年在佳木斯市南郊做植病调查时郎已发现萝卜(Raphanus sativusL.)根肿病.佳木斯市农研所于1958年在佳市西郊五一社发现白菜(Brassica pekinenis Rupr.)根肿病.作者于1959年在佳木斯医学院菜地发现过白菜根肿病,其发病率为0.1-0.3%.1959年佳市农业局调查松江、新民人民公社白菜根肿病的发病率为10%,大赉人民公社白菜根肿病的发病率为1%,合江专署植检站调查松江人民公社白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一种健康饮料,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是把茶叶作为药物而利用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拾遗》上就载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茶谱》上记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饮茶的好处及茶叶的药用价值。1982年在浙江省商业厅的倡议和协助下,对若干茶叶进行了分析,现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河西园茶、沩山毛尖和湘尖茶是我国湖南地区典型的烟熏茶类。本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以上烟茶的香气成分,同时也比较了它们在香气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熏茶叶的香气特性由原料茶自身固有的成分和由特异工艺加工产生的二次产物,以及茶叶吸附的烟气成分3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5.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以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茯砖茶典型的“菌花香”有重要贡献。添加诱发剂后,茯砖成茶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几乎都较对照高。通过不同处理样品香型相似率计算表明,添加诱发剂后,能比传统发花时间缩短3天,而且  相似文献   
16.
用反渗透法浓缩茶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王华夫 《茶叶科学》1991,11(2):171-172
在速溶茶生产中,以前多采用减压蒸馏或薄膜蒸发等技术对茶汁进行预处理,耗能大,茶汁中的有效成分损失严重,尤其是香气成分几乎损失殆尽。反渗透法是以膜两侧压力差为动力的分离技术,它能在不发生相变的前提下进行溶质的分离,因此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食品、果汁等的浓缩工艺中。  相似文献   
17.
炒青绿茶烟焦劣变因子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剖析了炒青绿茶中烟、焦异味物质的结构及其化学实质。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传统炒青绿茶中存在的烟气和焦味,在化学上具有本质的区别。焦味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体;烟气则按其来源不同,分属于IH一茚、萘和愈创木酚等化合物。本研究提出了对上述特征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对其形成条件和可能先质及生成途径进行了讨论,还初步拟定了烟焦物质的允许限量。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芳樟醇香叶醇及其配糖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36年在煎茶中鉴定出芳樟醇和香叶醇以来,有关它们在茶叶中的含量、品种和地域特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一直为各国茶叶工作者所关注。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的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吡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与芳樟醇不同,香叶醇为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祁门红茶中含量极高的香叶醇成为“祁门香”的重要基础物质。然而,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 茶叶单萜烯醇配糖体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1981年,竹尾忠一首次将茶鲜叶匀浆物置40℃下培养30分钟后发现有大量的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β-葡糖甙酶的抑制剂Hg~(2+)及特异性抑制剂葡糖酸-1,4-内酯后,芳樟醇和香叶醇的生成受阻,而受热处理后的茶叶匀浆物添加β-葡糖甙酶后同样亦能产生芳樟醇和  相似文献   
19.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茶叶香气的分析测定是茶叶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人们业已发现了300多种香气成分,日本、苏联等国科学工作者还就这些香气成分在茶叶加工、贮藏等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合成机制做了大量工作,近来人们对香气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不言而喻,香气研究的发展除了与精密仪器及检测手段的发展息息相关外,还与茶叶香气的提取技术,即从茶样中分离香气物质的方  相似文献   
20.
王华夫 《农业考古》2003,(1):278-286
(五 )农具耒耜经 一卷  (唐 )陆龟蒙撰 说郛卷第一○九 明刊耒耜经 一卷  (唐 )陆龟蒙撰 学津讨原第九十一册 清嘉庆刊耒耜经 一卷  (唐 )陆龟蒙撰 唐人说荟第十册 清刊农具记  (清 )陈玉琪撰 檀几丛书第一册 清刊(六 )土壤 耕作耕织图诗 一卷  (宋 )楼王寿撰 龙威秘书第十二册 清嘉庆元年 (1796)刊南村辍耕录 三十卷  (明 )陶宗仪撰 明刊耕织图 二卷  (清 )焦秉贞撰 清刊(七 )植物保护通志昆虫草木略 二卷  (宋 )郑樵撰  (日本 )小野职博校 天明 (1781- 1988)刊禽虫述 一卷  (明 )袁达撰 山居杂志第八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