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81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30篇
  36篇
综合类   417篇
农作物   152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48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危害症状苹果蠹蛾为林果业主要害虫,危害苹果、沙果、香梨、桃、杏等果树的果实,孵化的幼虫蛀入时不吞食果皮碎屑,而将其排出蛀孔外。在苹果上大多从果面蛀入,在香梨上  相似文献   
993.
在元谋自然的田间土壤环境及气候条件下,以菜豆农艺性状、产量作为主要指标,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菜豆肥料效应试验,研究菜豆肥料效应,选择最佳施肥方案,为合理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植物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动物和人类具有免疫能力,但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抵抗病原生物侵袭的能力和特性,其中包括植物自身的免疫性.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观察到对植物接种致病菌及一些病菌产物可以使植物产生对相关病害的免疫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发现真菌、细菌、病毒可诱导烟草、蚕豆、豇豆等多种植物产生抵抗病菌的能力,近年来的研究也说明植物自身具有免疫系统.本文主要对植物免疫的演化、诱导因素、免疫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做简略阐述.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孤雌生殖对核桃进行遗传纯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隔离诱导实现新疆早实核桃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频率达8.17%~69.44%,且播种后孤雌生殖核桃出苗率可达5.26%~80%.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品种核桃天然孤雌生殖植株,通过人工套袋隔离促其孤雌生殖,获得2株生长正常的孤雌生殖核桃播种苗.采用RAPD技术对孤雌品种进行鉴定,共用55条引物对其4个材料(914母本、914孤雌、914单株-1、914单株-2)进行扩增,结果表明这四个材料均无差异带出现,说明所有供试材料在基因组的大约450多个位点扩增的DNA片段没有差异,证明914孤雌单株与其母本无显著差异、为纯化基因型植株.利用孤雌生殖开展核桃优良品种遗传纯化,可最大限度地缩短纯化周期,为林木遗传纯化开拓一条快捷、高效、实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6.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水稻植株、稻米、稻田水样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水稻、稻米和土壤样品用丙酮-水(7∶ 3,体积比)提取,水样用二氯甲烷提取,经液液萃取净化,HPLC-UV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田水中的添加水平为0.050~1.0 mg/kg时 ,回收率为88.44% ~94.10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09% ~10.57%;在植株、稻米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在0.10 ~1.0 mg/kg时,回收率分别为86.29% ~101.1% ,84.49% ~105.5%和88.69% ~93.27% ,RSD分别为11.28% ~13.68% ,2.62% ~6.73%和6.72% ~8.89% ;在稻米中的检出限为0.018 mg/kg,定量限为0.061 mg/kg;在植株、水样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52 ~1.61,1.93 ~2.04和2.01 ~2.14 d;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最多4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的间隔期为7 d时,稻米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出浓度。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干旱区长期连作滴灌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生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还田量为18、9、0 t/hm2的秸秆还田3个处理,利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Biolog-Eco),研究干旱区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的均匀度;秸秆还田造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碳水化合物类、多聚物类、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上;秸秆还田可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8和9 t/hm2较秸秆不还田分别增产13.56%和5.4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18 t/hm2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0.43%和0.39%。【结论】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998.
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籽),黄粉虫组(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8只·组-1,进行驯化,4周后通过烘干恒质量法、索氏抽提法、硫酸-蒽酮法、石蜡切片法等方法,测定其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质量、器官鲜质量和干质量、体脂质量分数、糖原质量分数和消化道长度,消化道绒毛高度、宽度、黏膜层厚度及肠壁截面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4周后,3组树麻雀基础代谢率与第1周相比分别增加0.14,0.35和0.11 mL·g-1·h-1,稗草籽组与对照组和黄粉虫组差异显著(P < 0.05),对照组与黄粉虫组差异不显著(P > 0.05);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 < 0.01);黄粉虫组大肠、小肠、十二指肠、直肠、肌胃的鲜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 < 0.01),黄粉虫组十二指肠、肌胃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 < 0.01),对照组大肠、直肠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P < 0.01);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的消化能、消化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 < 0.01);3组树麻雀大肠、小肠、十二指肠长度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 < 0.01),稗草籽组、黄粉虫组大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 < 0.01),对照组、稗草籽组的小肠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与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 < 0.01)。表明食物组分差异是影响树麻雀能量代谢和消化道形态改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利用慢病毒介导过表达技术,明确小鼠K26和KAP26.1基因过表达后对角蛋白关联蛋白基因KAP6.2、KAP7.1、KAP8.2、KAP11.1和对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BMP-4、BMPR-IB的影响,探究小鼠绒毛细度变化的影响机制,达到人为调控(如慢病毒载体技术)使相关基因过表达,改善动物绒毛品质的目的,为哺乳动物绒毛细度调控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在辽宁省生物技术与分子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完成,小白鼠采自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选取出生后5周龄昆明种雄鼠。在Genebank查找到小鼠基因K26(Gene ID:NM_001033397)及KAP26.1(Gene ID:NM_027105.2)序列,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将质粒转入生长状态良好的293T细胞,构建小鼠K26和KAP26.1基因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将含有目的基因K26及KAP26.1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分别转染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情况,确定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成功后,从病毒感染后的细胞中抽提总RNA,将RNA反转录成c DNA后放入Eppendorf Realplex荧光定量PCR仪,检测K26和KAP26.1基因过表达对KAP6.2、KAP7.1、KAP8.2、KAP11.1、BMP-4和BMPR-IB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经RT-PCR检测,证明小鼠慢病毒载体p Lenti6.3-K26-IRES-EGFP和p Lenti6.3-K26.1-IRES-EGFP构建成功。经荧光场对比,发现目的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72h时转染率最高。经PCR检测,证实包装好的目的慢病毒K26及KAP26.1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72 h后转染成功。经RT-PCR检测与SPSS Statistics 19软件分析目的基因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BLACK)、阴性对照组(小鼠表皮成纤维细胞,NC)表达量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发现K26基因过表达会导致KAP26.1基因上调,反之亦然,说明K26和KAP26.1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K26和KAP26.1基因过表达后,均能导致KAP6.2、KAP7.1、KAP8.2、KAP11.1基因下调;K26基因过表达能使BMP-4基因表现为上调,而BMPR-IB基因表现为下调;KAP26.1基因过表达时,BMP-4和BMPR-IB基因均表现为上调。【结论】K26与KAP26.1基因在毛囊的内根鞘中起到协同作用,K26和KAP26.1基因的高表达会抑制KAP6.2、KAP7.1、KAP8.2、KAP11.1基因的表达,影响m TOR下游蛋白合成信号,进而起到调节绒毛粗细的作用;K26和KAP26.1基因过表达均能使BMP-4基因表现为上调,BMP-4是BMP信号通路的激活剂,能够激活BMP信号通路向下游转导,进而影响到毛囊的发育周期;K26基因过表达下调BMPR-IB基因的表达,而KAP26.1基因过表达上调BMPR-IB基因的表达,BMPR-IB基因是BMP信号的Ⅰ型受体,当BMPR-IB受体减少时,会抑制BMP信号向下游转导,从而使绒毛生长周期重新开始;当BMPR-IB受体增加时,会促进下游信号分子转录,进而影响毛囊发育周期。说明K26和KAP26.1基因过表达均能激活BMP信号通路,并由BMP和m TOR信号调节KAP6.2、KAP7.1、KAP8.2、KAP11.1、BMP-4和BMPR-IB基因的表达,但K26与KAP26.1基因对BMPR-IB基因的相反调节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探讨PDGF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采用RT-PCR方法获得梅花鹿PDGFA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PDGFA基因开放阅读框大小为591 bp,共编码196个氨基酸,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22 ku,理论等电点(pI)为8.53,是亲水性蛋白,具有信号肽。二级结构分析显示,含有47.45%无规则卷曲、39.29%α-螺旋、13.27%扩展链。进化分析显示,PDGFA蛋白与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 texanus)、家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野猪(Sus scrofa)、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小鼠(Mus musculus)、密西西比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原鸡(Gallus gallus)、绒啄木鸟(Picoides pubescens)的蛋白质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97%、96%、94%、93%、89%、81%、79%、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