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通过5年对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研究,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为主要病原,其次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腐霉菌Pythium spp等。玉米茎腐病是多病原引起的病害,注射接种混合菌液在同一品种上,调查剖茎和植株发病情况,结果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无相关性;同一品种,接种和不接种植株发病率基本一致。实践证明:连续种植玉米地块作病圃的自然发病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比较接近实际,较能客观反映品种自  相似文献   
12.
取高粱幼苗切去根部,削去外部叶鞘,露出生长锥,放在乳酚油锥蓝染剂(或棉蓝里)煮染20分钟左右,至材料软化为止,取出夹在两片载玻片里压开,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病株生长锥和心叶细胞组织染成浅蓝色,丝黑穗菌菌丝染成深蓝色,呈一段段瘤节状分枝,易于识别。据两年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本法预测田间发病率比较准确、简易、快速,适用于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预测药剂效果。田间高粱出苗后,分期取病株以徒手切片染色观察,侵染菌丝先集中于生长锥基部,后移向生长点里,花芽分化后移进花穗里。成株的高粱病株的每节组织里,均有丝黑穗菌丝存在。丝黑穗菌从高粱幼芽芽鞘侵入,侵入时期从种子发茅到芽长1.5厘米。在高粱幼苗生长锥里的散黑穗菌和坚黑穗菌的菌丝与丝黑穗菌菌丝,在形态上不易区别。  相似文献   
13.
玉米茎腐病病原对玉米苗期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 等玉米茎腐病病原进行玉米苗期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病原菌均能引起玉米幼苗发病,其中腐霉菌的致病作用要比禾谷镰刀菌强,并且两者的致病初侵染部位不同.腐霉菌主要是次生根和须根,而禾谷镰刀菌为胚根.本文对禾谷镰刀菌和两种腐霉菌的混合菌株做了致病性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春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重要病害。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西、河北的北部、陕西的大部地区、甘肃的天水、山东的胶东沿海、以及云、贵、川、鄂、桂等省区的春玉米上。  相似文献   
15.
3.褪绿点抗性这种抗性是来自非洲的自交系B1138T,主要表现在幼苗叶片上,但在田间成株期叶片上尚未见到有褪绿点抗性。当病菌孢子不论接种于抗病的或感病的玉米幼苗叶片上2—3天后,开始出现针头大的褪绿点,接种后经5周仍保持原来的大小,不扩大成大形病斑。经组织学研究证明幼苗叶片上接种的病菌孢子均能正常地萌发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组成,分布和优势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各地随着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杂交种的大量推广,玉米大斑病已成为我国北方和南方山区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特别是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多数杂交种表现对大斑病抗性不高,常导致大斑病的严重流行为害,是影响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生产实践证明,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解决玉米大斑病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 为此,自1972—1977年进行了大量的玉米品种资源对大斑病抗病性鉴定和调查。在人工接种造成严重发病条件下,每一品种资源经过二年或二年以上的连续鉴定,在鉴定过程中每  相似文献   
18.
高粱玉米丝黑穗菌交互接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玉米丝黑穗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uhn)Clint.]是否有生理分化现象,两者间能否相互侵染,目前的结论尚不一致。据Al-Sohaily和Mankin,Al-Sohaily、Mankin和Semeniuk,Bressman和Barss、Reed报告,玉米丝黑穗菌不能侵染高梁,而Reed、Swabey和Kolk的结果是两种作物上的丝黑穗菌可以互相侵染。为肯定两者间相互侵染关系,1962—1963年进行了交互接种试验。所用高粱品种1962年为“老母猪跷脚”,1963年为“护2号”,玉米品种为“82号”。丝黑穗菌1962年春分别从高粱、玉米稭上收集的;1963年均是从1962年田间交互接种发病后,为防止污染,于刚抽出黑穗尚未破裂前用厚纸套袋,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