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选育超级稻龙粳14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玉米黑301总DNA溶液为供体导入寒地水稻28个组合,结果表明:D1代表现与受体表型相同,D2代仅在转化龙粳4号的组合中出现3个变异植株;从其遗传变异规律看,变异植株可能由玉米黑301总DNA转化引起,但目前还缺乏直接的分子证据;经过连续定向选择,现已育成超级稻新品种龙粳14号审定推广;组合的遗传转化率看似很高,但从颖花数的遗传转化率看确很低,尤其是花粉管通道技术应用的很多物质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试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试验的重演性差。  相似文献   
22.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北方粳稻主栽品种食味品质及水稻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与日本、美国粳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及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比较。提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标准,科学制定育种目标及品种品质选育指标,选育和推广种植广、适性较好的优质食味品种,研究早世代材料食味鉴定筛选技术的有效性,建立完整的稻米产品产业链,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稻谷质量等提升粳稻食味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3.
从产量指标及其结构、操作技术重点、育苗技术、插秧技术、本田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与优质超级稻品种龙粳21(龙花99-454)配套的栽培技术——寒地水稻稳健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稻谷成熟度为目的,通过协调气候、土壤、栽培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水稻生长规律、影响因子及调控措施等共性技术,稳定产量构成因子、健壮植株群体素质,为实现寒地水稻稳产、高产、高效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4.
通过2005~2007年的试验,研究了包括可见/近红外光谱、粘度谱特征值和质地谱特征值等现代检测技术与米饭食味的相关性,初步建立了粳稻食味快速评价体系,利用该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2007年收获的28个粳稻主栽品种进行了评价。并对28个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其综合品质由高到低分成四类,依次为:第Ⅰ类、第Ⅱ类、第Ⅲ类、第Ⅳ类。其中第Ⅰ类和第Ⅱ类,包括上育397、五优稻1号、五优稻3号、五优稻4号、龙稻3号、龙粳14、龙粳17、龙粳20、绥粳4号、绥粳10号、松粳6号、牡丹江27、垦稻10号和空育131等品种,它们的综合品质性状较好。与日本越光、一目惚等品种的主要差距是,峰值黏度偏低,消减值偏高,硬度值偏高,质构特性的平衡性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25.
寒地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在DH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应用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不同的10个亲本,采用F1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寒地水稻6个组合的DH(DoubledHaploid,DH)群体。应用Choo和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分析了这6个DH群体AC的分布、测算了遗传力、超亲率,检测了AC的基因对数及基因互作方式。AC的遗传变异分为两大类型,5个组合AC的遗传是属于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1个组合(松9798/龙花96-1530)AC的遗传属于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存在主效基因间的互作,为重叠作用,为AC的另一种遗传模式,且是产生AC超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试验AC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90;AC的超低亲率较低;控制AC的基因对数为4.6~18.1对,平均7.5对。据此,试验提出花培品质育种实践需要的DH群体规模一般应保持在100左右为宜,花培品质育种中应依据AC不同的育种目标,采取接种F1代或F2代的花药,H2代采取加强其选择强度,在常规品质育种早期世代一般都不宜太严格选择。  相似文献   
26.
龙粳12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于1996年从藤系137/龙花84—106组合的花培后代中选择出来的变异植株,2003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龙粳12号为大穗大粒型水稻新品种,具有早熟、优质、丰产、抗稻瘟病、抗倒等特性,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其米粒偏长,外观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27.
寒地早粳品种矮生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利用寒地20世纪90年代的合江19等9个主栽中秆品种及半矮秆品种龙花94595、矮秆品种矮绥化选共11份材料,配制21个组合,调查21个组合的F1、F2代及有关B1、B2世代株高,探讨了寒地早粳品种的矮秆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合江19等9个中秆品种及龙花94595株高是属于带有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的主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混合遗传;  相似文献   
28.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3~1989年选育出的糯稻新品种龙糯1号(龙选B639-3-1),是从杂交稻的恢复系中经系统选育而成。199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相似文献   
29.
从龙粳8号的选育看利用综合育咎技术实现多优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选用适宜寒地生态条件的骨干亲本松前和雄基9号,进行第一次杂交后,选出早熟优质的稳定品系龙交82133做为中间亲本材料。为进一步导入抗稻瘟病基因源,1987年选用高度抗病的桥梁亲本N193-2(城堡2号/S56)进行第二次杂交。1988年以一  相似文献   
30.
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2-2007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水稻区域试验参试材料为试材,统一取样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分析品质性状的省份间差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水稻碾磨品质普遍较高,其中吉林省参试品种糙米率和精米率最高,辽宁省参试品种整精米率最高;对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辽宁省与吉林省相差不大,但都显著高于黑龙江省;长宽比吉林辽宁黑龙江;蛋白质含量辽宁吉林黑龙江,直链淀粉含量则相反,但辽宁与吉林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胶稠度辽宁黑龙江吉林。近年来黑龙江和吉林水稻整精米率、黑龙江糙米率有所降低。粒长、长宽比与糙米率、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水稻育种和栽培中,辽宁和吉林应主攻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黑龙江和吉林应注意防止整精米率降低,黑龙江还要注重提高糙米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