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1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林业   374篇
农学   331篇
基础科学   188篇
  208篇
综合类   1987篇
农作物   179篇
水产渔业   141篇
畜牧兽医   1070篇
园艺   472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西安荷斯坦奶牛群5个基因座位遗传多态性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PCR-RFLP方法对西安荷斯坦牛的κ-en、β-lg、β-lg5′侧翼区、CSN1S2、IGFBP-3共5个基因座位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安荷斯坦牛群中,没有发现携带CSN1S2^P等位基因的个体,其多态信息含量为0。κ-en基因座位呈现低度多态(PIC=0.2366),β-lg、β-lg5′侧翼区、IGFBP-3基因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68、0.3689、0.4439,均呈现中度多态。κ-en、β-lg、β-lg5′侧翼区、IGFBP-3、CSNIS2基因座位的杂合度和DNA多态度分别为0.2742、0.3947、0.4879、0.4891、0和0.0255、0.0116、0.0333、0.0112、0。而且,在西安荷斯坦牛群中,κ-en、β-lg、β-lg5′侧翼区、IGFBP-3共4个基因座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CSN1S2基因座位处于纯合状态。  相似文献   
42.
肉羊体脂脂肪酸是影响肉品风味和膻味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利用HP6890型气相色谱仪 ,选择了 5 0日龄、2 0 0日龄和 5岁3个年龄阶段的靖远滩羊 ,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肉羊体脂肪中短链脂肪酸和硬脂酸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短链脂肪酸和硬脂酸从5 0日龄、2 0 0日龄到 5岁有显著的增加。肾脏脂肪中 (公 /母 )短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 (% ) 5 0日龄时为 0 5 2 /0 3 4,而在 2 0 0日龄时已达到 0 79/0 5 4,5岁时其含量为 0 91/0 75。 3个年龄组之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 (P <0 0 5 ) ,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C18脂肪酸也显示同样的变化特性 ,在 5 0日龄的羔羊 (公 /母 )中含量仅为 17 2 /3 6 2 5 ,2 0 0日龄增加到 2 7 3 4/4 5 3 5 ,5岁时达到 3 6 0 3 /5 4 65 ,3个年龄组之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 (P <0 0 5 ) ,增加的幅度也很显著。背膘脂肪中短链脂肪酸和C18(公 /母 )随年龄增大分别为 0 2 3 /0 11、0 62 /0 42、0 71/0 63 ,16 0 7/18 17、2 4 45 /2 6 66、3 3 5 2 /3 6 13。尾部脂肪中短链脂肪酸和C18(公 /母 )随年龄增大分别为 0 13 /0 10、0 2 3 /0 19、0 3 5 /0 3 3 ,11 76/13 79、19 78/2 0 89、2 0 89/2 2 65。  相似文献   
43.
为建立艾叶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本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不同来源产地艾叶中的挥发油,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各挥发油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的测定,并通过相关系数法对不同产地来源艾叶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归类。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中主要含有醇类、烯类、醛酮类、酯类等化合物,与文献报道中用GCMS方法分析艾叶中的挥发油所得成分相一致。设定相关系数阈值0.9500以区分河南产地与其他产地的艾叶药材,设定相关系数阈值0.9000以区分艾叶和艾花不同的药用部位。结论:采用FT-IR技术结合相关系数法,可对艾叶挥发油进行快速分析,为艾叶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正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狂躁不安、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等~([1])。狂犬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威胁,全球每年约60 000人死于  相似文献   
45.
为了进一步研究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免疫炎症机理,试验以腹水肉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其受体CCR2在血管重构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腹水肉鸡肺脏组织中可见血管周围炎性细胞的浸润,同时病鸡肺脏组织中趋化因子MCP-1及其受体CCR2水平升高。说明趋化因子MCP-1及其受体CCR2参与了腹水肉鸡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对其进行修饰,将探针和特定荧光编码微球共价交联后,利用Luminex检测仪读取荧光信号,从而建立了针对布鲁氏菌、沙门氏菌、弓形虫,狂犬病病毒、巴氏通体、弯曲杆菌等6种病原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数据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达50拷贝数,能同时检测6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对于这6种人兽共患病的快速筛查和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7.
为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与窝产质量,新生仔猪能否吃足、吃饱初乳至关重要。母猪饲养者需要重视母猪初乳的排乳时间、乳汁性状、排乳量及猪体有无病理症状。从乳汁生成、乳腺发育、维持泌乳激素的调节、机体机能等多个方面分析缺乳症的病因;通过对引起母猪产后无乳、少乳综合症的临床观察,诊断分型,结合多年对母猪缺乳病防治措施的总结,对母猪产后缺乳病辨证施治,疗效明显。从剔除缺乳体质、全面健康检查、产房环境舒适、饲料营养管理、接产处置规范、药物诱导及时等作出综合的诊疗建议,基于对母猪产后缺乳病相对全面、科学、清晰的专业认识,该病重在提前预防,科学处置,能有效降低母猪产后缺乳的发生率,提高窝产仔猪成活率与仔猪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8.
为阐明养殖新品种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摄食胃排空特征和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本研究检测了体重为(680.35±39.84)g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内容物百分比,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和立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了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和肝脏消化酶活性变化,并对胃排空率与消化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排空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的消化类型。3种模型均能拟合云龙石斑鱼的胃排空数据,其中,立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由立方模型可知,云龙石斑鱼胃80%排空(食欲基本恢复)时间为9.5 h,100%排空(食欲完全恢复)约为14.8 h。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及肝脏中消化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摄食胃排空过程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后,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逐渐升高,0~3 h上升速率较慢,3~6 h内呈急剧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摄食后6 h,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云龙石斑鱼瞬时排空速率与消化酶活性呈正相关(P<0.05)。综上,基于云龙石斑鱼胃排空特征和摄食消化特性,结合生产实践,在食欲基本恢复后开始投喂,投喂间隔为10 h左右,每日投喂2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9.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行小麦分子标记研究和QTL分析的重要遗传材料。本文对DH群体创建过程中影响单倍体胚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植株形成等因素以及双单倍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技术、2,4-D处理、玉米花粉和小麦柱头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对诱导单倍体胚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0.
扬麦158×淮麦18组合早代PPO活性变异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了解早代PPO活性的分布情况,以多巴(L-DOPA/MOPS)为底物,采用全麦粉过滤法测定了小麦组合(扬麦158×淮麦18)早代(F2和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结果表明,F2和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分布均呈明显的偏态分布,且F2和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27。用单个分离世代群体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的F2群体、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的PPO活性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且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效应。F2群体控制PPO活性的两对主基因遗传率为73.92%,F2∶3家系群体中两对主基因遗传率为88.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