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麦/玉米—稻对土壤生产力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表明:(1)麦/玉米—稻显著提高了土壤生产力,生物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2891%、4334%,总粗蛋白质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5850%、5569%;(2)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孔隙总量,减缓土壤粘闭现象的进一步发生;(3)对土壤速效磷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急剧减少;(4)麦/玉米—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趋势不甚明显,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2.
通过连续3年在大田进行的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试验,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比例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及土壤酸化状况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及总有机质与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适量无机肥施用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作用大于单独施用无机肥,在75%有机肥的处理中活性有机质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最大,分别为无机肥处理的1.37和1.39倍,不施肥对照的1.68和1.84倍.②不同施肥处理土壤pH值、阳离子代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随无机肥比例的上升而显著下降,交换性Al3 含量随无机肥比例的上升而增加,交换性H 含量变化趋势则不明显;配合施用有机肥处理的pH均高于不施肥对照,各处理pH值随着无机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显著下降,降幅与无机肥比例呈极显著线性相关,R2=0.998(P<0.01).③水稻产量仅与中活性有机质、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0.811、0.820,而与水稻土总有机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总有机质含量与各盐基离子含量、阳离子代换量、pH值都显著相关,而活性有机质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仅与交换性K 、Na 含量及pH值相关.  相似文献   
103.
移栽密度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移栽密度对苏油4号油菜籽产量及关键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在6万~18万株/hm2的移栽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加大,产量以极显著的幂函数趋势增加,增产原因在于通过密植极显著提高了产量形成关键时期的角果皮面积指数;(2)群体总角果数是提高苏油4号产量的关键因子,但每角粒数则是限制其高产形成的主要因素,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小;(3)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苏油4号油菜籽硫苷、蛋白质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芥酸的差异不显著,但含油率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4)施纯氮262.5 kg/hm2条件下,苏油4号籽粒产量超4000 kg/hm2的适宜密度为18万株/hm2左右,适宜角果皮面积指数为4.9。  相似文献   
104.
长期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区土壤有机碳组分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的影响,依托10a田间定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设置稻秸秆不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W)、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4个秸秆还田处理,分析5种...  相似文献   
105.
根据农业部制订的绿色食品生产对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规定 ,结合苏香粳 1号优质稻生产 ,规定了苏南地区苏香粳 1号病虫草防治无公害技术的范围、定义、基本要求及栽培控制和药剂防治技术 ,为太湖地区水稻病虫草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害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室内培养与田间养殖试验,研究了蚯蚓对不同投喂形态水葫芦消化能力的差异及其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蚯蚓对匀浆态或腐烂状水葫芦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其消化水葫芦的速率及培养结束后蚯蚓重均大于切碎态及整株态水葫芦处理;添加鸡粪对水葫芦的促腐效果优于添加瑞莱特及FB试剂.化学促腐试剂以20%百草枯水剂处理效果较好,使用20%百草枯水剂(5%浓度)+鸡粪(20%重量占比)处理之后,水葫芦腐解速率是常规自然腐解速率的3.46倍;水葫芦与鸡粪混合饵料中,适合蚯蚓快速处理的水葫芦比例为78%.  相似文献   
107.
添加生物质炭对羊粪堆肥腐殖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添加生物质炭条件下羊粪堆肥的腐殖化特征,采用静态堆制、高温好氧发酵的方法设置了3个处理,以羊粪与食用菌渣鲜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初级物料,在初级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占初级物料干质量百分比15%,BC450、BC650)以及未炭化的稻壳(与生物质炭等体积,CK),进行43 d的堆肥试验,监测了堆肥体水溶性有机物、总有机碳、可提取腐植酸含量等,分析了堆肥体腐殖化率、胡富比等。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羊粪与食用菌渣混合堆肥体的无害化及腐熟,其中BC650处理对堆肥腐解的促进作用优于BC450处理,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堆肥过程中BC450、BC650处理较CK处理减少了水溶性有机物、可提取腐植酸、富里酸、胡敏酸含量,降低了堆肥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提高了总有机碳、胡敏素含量,提升了胡富比,堆肥43 d后,BC450、BC650处理的可提取腐植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降低了29.32%、42.37%,富里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8.05%、46.77%,胡敏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28%、40.83%,但BC450、BC650处理...  相似文献   
108.
蚯蚓与蚯蚓粪快速高效分离是规模化蚯蚓生物消解农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环节。针对目前电刺激分离蚯蚓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缺乏相关定量参数等问题,该研究探讨了蚯蚓分离率对电刺激方式、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及电刺激耦合物料含水率、物料厚度等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电刺激对蚯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促进蚯蚓与蚓粪分离,间歇式电刺激方式较持续式电刺激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间歇式电刺激方式下,蚯蚓分离率与电刺激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均呈显著的开口向下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蚯蚓生长的物料含水率适宜值为52.60%,物料厚度越小,越有利于电刺激分离率的提高;电刺激处理对蚯蚓体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纤维素酶、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丙二醛含量,蚯蚓经过5 d的恢复性驯养后,丙二醛含量可恢复至对照处理水平;综合蚯蚓分离率、技术参数易操作性等,采用间歇式电刺激方式分离蚯蚓,设计电刺激强度2 mA、通断电周期时长30 s、通电时长1 s,控制物料含水率50%左右、物料厚度20~25 cm,辅助210 lx白光光照,电刺激作业时间30 min,蚯蚓分离效率可达85%左右。研究可为快速高效分离蚯蚓活体与蚯蚓粪的设备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不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建立无公害稻米生产方式 ,研究了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稻田地表水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在等氮量条件下 ,有机氮占总氮量 2 5 %~ 75 %时 ,水稻产量高于单施无机氮处理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②适当增加有机氮比例 ,有利于改善稻米外观品质 ;③有机氮比例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以 75 %为宜 ;④有机氮比例与食味值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⑤提高有机氮比例 ,有利于降低稻田地表水铵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10.
钵苗移载对单季晚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水稻钵苗移植机栽培的单季晚稻,产量可比人工移栽增产3.42%~5.71%,比抛秧减产3.80%,差异不明显。生育进程稍慢于移栽,快于抛秧。群体茎蘖、叶面积、光合势逊于抛秧与移栽,但光合生产率明显高于移栽与抛秧。个体生长优势明显,抗倒状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