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9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茶叶存放时间过长,品质将会显著下降,香味失去新鲜感、汤色加深,并日趋陈化,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识。但是,关于茶叶存放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影响品质变化的基本因素却缺乏基础资料。目前,红碎茶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成茶水分含量偏高,精制加工不及时,周转时间长,在存放过程中引起品质的大幅度下降。为此,我们进行了红碎茶的贮藏试验,研究不同含水量、不同  相似文献   
42.
杜仲主产于陕西、贵州等省,为多年生乔木,从开始种植到剥取杜仲皮约需10年。采收杜仲皮时,把树砍倒才剥皮,树的基部又发出新芽,经培育后成为新株。杜仲茶以杜仲植物的叶为原料。经中外医药学家研究,  相似文献   
43.
大叶种如何开发名优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4.
45.
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第一、二轮评审分别于去年7月、10月在杭州和韩国釜山举行。由“韩国国际茶叶研究会”主办,本届评比的国际名茶评比委员会由10名成员组成,中国5名(含台湾)、日本2名、韩国3名,其中评委7名、监委3名。 这次评比对所有茶样均采用密码审评,评分原则是“民主评茶,集体定分”,先由全体委员推举确定主评,在评审过程中主评先亮分,其他评委逐一验证。这样,对每只茶的定分结果相对公正、合理、准确。  相似文献   
46.
龙井茶是浙江省的主要名优绿茶,全省年产龙井茶约2万吨。其中一级以上的茶叶以手工炒制为主,中下档龙井茶用扁茶机炒制。由于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技术精良,造就了其优异的品质。本文就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工艺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7.
编辑同志: 你们好! 我是一名基层茶叶工作者,在茶叶推广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茶叶的实际外形与有关书籍的描述不同的情况。如龙井茶,教科书上称它形似“碗钉”,而从市场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对不裹芽的“开口”龙井茶;还曾听说,以芽长于叶的特级原料制成的适当开口的龙井茶是正宗龙井茶,称为“龙嘴”。再如碧螺春,教科书上解释其外形为“螺形”;有人解释为“螺旋形”,也有人解释为“田螺形”;笔者还从沈培和老师编著的《茶叶审评指南》一书中看到螺形名茶的代表是碧螺春和蟠毫。不知以上对龙井茶和碧螺春外形特征的描述,哪种最恰当…  相似文献   
48.
名优绿茶的包装保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茶叶具有很强的氧化、吸湿特性,在贮运过程中由于水分、氧气、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品质极易陈化劣变,失去原有的新鲜风味。特别是名优绿茶,品质要求高,原料细嫩,各种水溶性物质含量较高,且又集中在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的春季生产,如果包装贮运不当,更易吸湿失风,甚至劣变。因此,名优绿茶包装保鲜的要求比大宗茶更高,意义亦更大。笔者就其包装保鲜技术作些介绍,仅供参考。一、几种常见包装材料的特性 1.聚乙烯(PE)  相似文献   
49.
沈培和 《中国茶叶》2001,23(6):18-19
2001年9月5日,笔者等3人赴日本参加"国际名茶日本品评大奖会".由中、日的茶叶专家组成"国际名茶日本大奖评选委员会",在日本金谷町对"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中部分获得金奖的茶叶,又进行了展示性的评比,共有38只茶叶获奖,其中获得"日本大奖"的茶叶10只,"准日本大奖"的20只,"中日新闻奖"3只,"日本粮食新闻奖"3只,"静冈新闻放送奖"2只.在获奖的茶叶中,中国茶有33只、日本茶5只.凡是获得奖级的茶叶,均由日方颁发奖状.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