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品种混植对水稻稻瘟病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2.
用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国际水稻所CO39籼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对105个四川稻瘟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①中国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划分为7群18个小种;②CO39NILs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分成19个小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③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被划分成103个小种,鉴别作用明显;④用CO39NILs和日本清泽单基因系混合鉴别品种进行鉴定,105个菌株被划分成104个小种,鉴别作用明显;④聚类分析表明,中国鉴别品种划分的小种致病型与其它2套鉴别品种划分的种群比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杂糯间栽田间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变化及交互侵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系列13个单基因品种及9个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四川省2004~2005年不同地区杂糯间栽田间杂交稻、糯稻上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及其交互侵染作用。结果表明:①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66.67%、9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71.64%、64.29%,优势种群都为ZB群,种群结构差异不明显;②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都包含了13种无毒基因,无毒基因频率差异不明显(最大频率范围在20%~60%);③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22.22%、4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16.42%、50%,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存在交互侵染作用。  相似文献   
24.
茶蚜,在国内各茶区均有发生,危害较重,本文总结了茶蚜的发生情况和绿色防控技术,旨在为进一步开展茶蚜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26.
27.
中高职协调发展过程中,构建以岗位、技术技能型培养培训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目标,整体融合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以高职教学计划为标准建立新课程结构。努力探索中高职衔接的课题体系,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职学校专业提升的培养方式,增加机械类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打造岗位胜任力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8.
持续低温对稻瘟病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持续低温对水稻稻瘟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时间的高温后突遇持续低温1~3天,水稻植株体内的苯丙酸氨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明显降低,达14.9%~16.4%;5天后,植株的PAL活性开始增高,稻瘟病斑扩展加快,表明持续低温降低了水稻植株的抗病性。但若持续低温时间过长,则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水稻稻曲病抗性鉴定技术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现已从次要病害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提高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性抗性鉴定的准确性,本试验在田间和大棚条件下分别从接种方法、接种体、栽培时期、发病条件和环境条件等方面做了全面研究。对比3种接种方法发现,注射-喷雾相结合方法的发病效果最好;在4种接种体中,分生孢子-菌丝片段混合液接种发病最严重,菌丝片段和上年保存的厚垣孢子不能引起发病;在田间或大棚条件下病原菌接种后,进行遮阳和喷雾保湿处理对发病效果好,发现温度在25~30℃和相对湿度在85%以上更有利于稻曲病侵染和显现症状;试验结果还显示大棚条件下的鉴定效果稳定于田间条件。因此建议在进行抗病性鉴定时可在田间多点异地人工-自然诱发的抗性鉴定结果上,增加水稻品种大棚人工接种测定,这样可以获得更有效、更可靠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30.
通过2001-2006年的系统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研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控害、色板、频振灯、昆虫性诱剂诱杀等多套非化学控制蔬菜病虫害和增产增收实用技术;筛选出5%云菊天然除虫菊乳油、2.5%苦参碱乳油、0.3%绿晶乳油、10%安绿宝乳油、50%特菌多WP等一批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在各单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不同蔬菜种植模式的病虫害控制配套技术。经2002-2006年,在四川彭州、邛崃、双流、自贡、乐山等蔬菜生产基地示范验证,控害保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