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一、技术背景 稻瘟病、纹枯病、稻螟和"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是影响四川水稻高产稳产的重大病虫害.由于全省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抗性水平较低,只要条件适宜,就会暴发成灾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神经网络建模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B-P算法,根据气象因子,预报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程度(轻、中、重)和发病率(%).通过对四川十三个市、县历史样本的学习和预报,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其准确率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13.
四川稻瘟病菌分子指纹聚类分析及与病菌致病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ep-PC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dymerase chain reaction)分子指纹技术,对75个四川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分子指纹扩增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基因组用Pot 2-1和Pot 2-2引物共扩增出29条DNA谱带,其中14条为多态性DNA带,各菌株分别扩增出4到17条不等的带谱;经聚类分析,在0.19连锁距离点,所有供试菌株分为7个遗传宗亲群组,其中第5宗亲群和7宗亲群分别为优势宗亲群。供试菌株传统小种划分的致病型与遗传宗亲群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浓度印楝素对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主要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茶区,发生量较大,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为探索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生物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50倍液喷雾后1 d或150倍、75倍、50倍液喷雾后3 d,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3%印楝素乳油50倍液喷雾后1 d和3 d的最高防效分别达到67.07%和57.54%。但是,在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印楝素乳油对其防治效果仍然不理想,不建议作为化学药剂替代产品使用。  相似文献   
15.
集约化猪场发生猪链球菌病的调查与防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 ,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 ,而其中又以败血型链球菌病为甚 ,往往在集约化猪场呈暴发流行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们对近几年几个集约化猪场暴发流行的猪链球菌病进行了调查和实验室检验 ,认为该病有了一些新变化 ,经采取了以当地分离菌株制成灭活菌苗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90年代初期开始 ,在河南省某些不同规模的猪场 ,常常暴发一种以高热、皮肤充血及部分区域出现大片出血性紫斑及呼吸困难为主征的猪病 ,它发病急 ,临床症状严重 ,死亡率很高。经多次实验室诊断 ,均可认定…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分析了来自四川14个不同水稻种植区和50个不同籼型杂交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遗传多样性.20对选择性扩增EcoR Ⅰ和Mse Ⅰ引物组合稻曲病菌株可产生40 ~56条DNA带,75个菌株共产生192条清晰可见的DNA带型,其中多态性121条,占总数的63.02%.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群体结构,也显示特异性的群体遗传特征;稻曲病菌遗传结构与寄主品种关系不大,没有表现明显的专化性互作;稻曲病菌不同的遗传群体之间菌株的致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遗传群的不同亚群或同一亚群的不同次亚群之间的菌株致病性也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病虫对水稻的危害也随之增加.不施肥的处理1,其病虫害的发生率最低,处理11施肥量最多,病虫害的发生率最高.在经济性状方面,施N肥增产效应最明显,K肥、P肥次之,处理6的产量构成因素最优.在产量方面,N0P0K0的产量最低(5742.10 kg/hm2),N2P2K2产量最高(8945.60 kg/hm2),增产55.79 %,差异性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氮肥的最佳施用量为190 kg/hm2,磷肥的最佳施用量为55 kg/hm2,钾肥为135 kg/hm2,N、P、K的最佳配比是1∶ 0.3∶ 0.7.  相似文献   
18.
应用性诱复合板控制有机茶园黑刺粉虱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有机茶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农药,而黑刺粉虱又是四川有机茶园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且缺乏防治手段的现状,利用黑刺粉虱成虫对性诱剂和黄颜色的趋性,2009~2010年开展了性诱剂+黄板组合技术控制黑刺粉虱的试验。结果显示:①在黄板密度相同情况下,性诱剂+黄板组合板(3板/区)与对照纯黄板(3板/区)相比,挂板后20 d组合板诱杀黑刺粉虱成虫总数为9618头/区,对照板为6410头/区,组合板诱虫量增加50.05%,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田间幼虫虫口减退率组合板处理为54.59%,对照黄板为31.09%,相差23.50%,表明性诱剂效果明显。②挂板后20 d,组合板挂板密度每小区2、3、4和5板4种处理,累计诱杀黑刺粉虱成虫依次为6195、9618、11860和12276头/区,田间幼虫虫口减退率顺次为48.01%、54.59%、63.93%和53.69%,以挂板密度每小区4板的效果最好,即每667m2使用性诱组合板20个左右,是控制茶园黑刺粉虱最经济、有效的密度。按照每667 m2使用20个组合板的标准,2010年进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挂板后25 d,组合板控制田间诱虫的效果比对照纯黄板提高21.18%。由此可见,组合板控制黑刺粉虱成虫和幼虫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纯黄板对照,可作为控制有机茶园和普通茶园黑刺粉虱的有效手段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四川小麦条锈病发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影响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气象因子依次为雨量,日照时数,温度。特别是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的降雨量对条锈病的发生流行至关重要据此建立了中长期预测预报模式。小麦锈病的发生期大多在1-2个月,最早的在12月中,下旬。2-3月份为病害高峰期,4月份为严重危害期,播种期越早发病也越早。病害流行扩展快。目前我省条锈病菌的优势小种为条为30,31号,新小种水源类型正在迅速上升,已达20%。  相似文献   
20.
四川部分稻瘟病菌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ep PCR(repetitiveelement basedpolymerasechainreaction)分子指纹技术,对28个四川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特征分析和相似百分率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基因组用Pot2-1和Pot2-2引物共扩增出26条DNA谱带,其中11条为多态性DNA带,各菌株分别扩增出10条左右不等的带谱;供试菌株传统的小种划分与DNA指纹特征的相似百分率比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