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5篇
  6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筛选优良食味米品种,提高河南省优质粳稻品种种植力度,以32个常规粳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肥水平下根据其产量、外观品质和食味值聚类分析筛选出了5种类型,选用其中产量性状突出、品质性状相对优良的高产高食味值低垩白、高产高食味值高垩白、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品质性状间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2.
水稻不同部位伤流强度的差异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水稻弱势籽粒充实的作用机理,以豫粳6号(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试验材料,于幼穗分化期设置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即0、90、180 kg hm-2纯氮)试验,研究了基部节间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灌浆期动态变化,灌浆盛期伤流强度日变化规律及穗颈节间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可溶性糖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基部节间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灌浆期变化不同,基部节间伤流强度于花后5 d达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于花后5 d、17 d各出现一个峰值,花后11 d达低谷,平均穗颈节间伤流强度表现为无氮肥处理最高,高氮肥处理最低。穗颈节间伤流强度日变化以白天较低,夜晚较高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灌浆期,花后10、15、25和35 d粳稻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与其弱势粒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籼稻相关性不显著;穗颈节间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强弱势粒充实度均极显著正相关。基部节间伤流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不显著。说明穗颈节间伤流与弱势粒充实关系密切,可以此作为衡量弱势粒充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因此,以氮素调控为手段提高穗颈节间伤流强度来提高弱势粒充实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3.
[目的]阐述水稻新品种新科稻31的选育经过、主要性状表现和应用前景。[方法]通过采用有性杂交、基因分离重组聚合有利基因及苗期鉴定抗稻瘟病育种技术育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于一体的水稻新品种,其亲本来源:母本为优质抗病品种郑稻18号,父本为自育的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结果]该品种于2017年6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河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结论]该品种的育成,实现了水稻高产、优质和抗病的同步改良及品种的更新换代,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
不同播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直播稻在不同的播量和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研明直播稻高产优质适宜的播量和施氮水平,以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5个播种量和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施氮水平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播量处理下,对于新稻567,在9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78 t/hm2,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较低,加工品质各播量间差异不显著;对于新稻568,在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58 t/hm2,且与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稻米的食味品质在两品种不同播量间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表现为新稻567的食味值高于新稻56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直播稻品种的产量基本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55 kg/ hm2处理下产量达最大;稻米的加工品质各施氮处理间差异较小,外观品质差异较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基本表现为不施氮处理较小,施氮处理较大。这说明,在适宜播量下对于不同的直播稻品种可以实现高产和优质的协同提高;在适宜的氮肥处理下可以获得水稻的高产水平,但增施氮肥水稻的外观品质变劣,因此,协同直播稻的高产优质仅靠氮肥调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5.
水稻根系与群体光合速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剪根等处理后水稻群体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剪上层根使子粒灌浆盛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下降24.41%~33.26%,单株产量降低22.17%,说明在经济产量形成期,上层根对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6.
水稻氮高产高效与低产低效两类品种株型特征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氮利用高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的12个粳稻品种的大田试验研究了225 kg hm-2纯氮水平下株型特征的类型间差异,以及株型特征、倒伏性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上三叶的叶长、叶披垂度,氮高产高效型品种显著低于氮低产低效型,平均分别低9.29%、65.3%;上三叶的叶宽、群体LAI、有效LAI、高效LAI和比叶重,氮高产高效型平均分别比氮低产低效型高29.25%、8.27%、13.32%、6.66%和5.82%。相对于氮低产低效型品种,氮高产高效型品种植株茎秆节间配置合理,抗倒能力增强。水稻的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植株上三叶的叶长、叶披垂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上三叶的叶宽、群体LAI、有效LAI、高效LAI和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弯曲力矩和秆型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剑叶、倒三叶的叶长和叶宽对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较大。说明良好的株型结构是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的前提。  相似文献   
77.
生育类型与施氮水平对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7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空白,低(150 kg hm-2)、中(225 kg hm-2)、高(300 kg hm-2) 4种氮素水平下粳稻加工品质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粳稻加工品质各项指标在不同氮肥水平和生育类型下的差异以及整精米率对氮素响应的品种差异及其分类。结果表明: (1)所有类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其中整精米率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不显著。(2)总体上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越长,加工品质越好:晚粳类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中粳类型,各类型内迟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其中晚粳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比中粳品种高出19.07%。(3)根据水稻整精米率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把所有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并据此推荐了利于生产实践中提高加工品质的两类品种,一类是整精米率较高且在各氮肥水平下均表现比较稳定,另一类在低氮肥水平下整精米率较低,但通过增施氮肥,可把整精米率提高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8.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稻的需求日趋增加。氮是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氮肥是稻米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全面解析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优质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对水稻氮肥利用研究现状和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就提高氮肥利用率提出了改良策略,并对水稻氮肥高效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稻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新稻8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新稻18号为母本、津稻1007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常规粳稻品种,于2019年通过国审。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且食味佳,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作者阐述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黄淮稻区品种更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针对黄淮稻区稻米品质不高、优良食味米品种短缺等问题,瞄准黄淮粳稻优质化生产发展趋势,以优质、抗病、高产、高效为育种目标,以氮肥减施优质化栽培为调控手段,经过近 10 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优良食味米育种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食味米高产生产栽培技术及优良食味米高质高效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