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豆科作物是我省主要的经济作物,是重要的食品原料。由于豆科作物植株矮小,特别是花生,与杂草混生一起,较难进行防治,因此,作者在豆科作物上进行了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两个时期的药剂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22.
夏玉米田除草剂筛选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除草剂的使用面积逐渐扩大,并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田,以其省工省时、简单高效快速而深受欢迎。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除草剂杀草谱窄,残留量高。为确保河南洛阳地区夏玉米田除草剂的安全使用,我们进行了夏玉米田不同除草剂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23.
乙草胺在用药量过大或施药后如遇强降雨很容易造成玉米药害,造成减产。为减轻或降低乙草胺造成药害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室内用0.1%芸苔素内酯和叶面王肥料混用进行缓解乙草胺对玉米药害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中,不同的处理用药后对乙草胺药害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中以叶面肥200g/667m2+0.1%芸苔素内酯0.01mg/kg缓解效果最好,11d后,株高比,根长比,鲜重比,分别为65.84%,70.38%,71.43%,远远好于药剂对照的值36.42%,30.16%,40.90%,死亡率为18%,低于药剂对照的死亡率38%。  相似文献   
24.
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地点、栽培技术和接种条件下,160份小麦品种(系)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5份抗病,135份感病,病粒率在01%~576%之间。接种区籽粒和自然感病区相比,6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4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病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穗粒减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25.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地点、栽培技术和接种条件下,160份小麦品种(系)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5份抗病,135份感病,病粒率在0.1%~57.6%之间。接种区籽粒和自然感病区相比,6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4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黑胚病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是穗粒减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26.
以17种寄主植物叶片饲喂暗黑鳃金龟成虫,用平均单雌产卵量、单雌3 d最高产卵量、成虫存活时间、成虫存活率、产卵持续时间为评判项,研究了供试植物对其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豆叶片饲喂,最有利于其繁殖后代;其次是榆树;枸树、百日红、苘麻、花生、绿豆也较利于其繁殖后代;柳树、苜蓿叶片饲喂,对其繁殖有制约性;玉米、旱稻、红薯、转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野苋菜、牡丹、小叶女贞不适宜暗黑鳃金龟成虫的饲喂。  相似文献   
27.
不同药剂拌种对花生地下害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药剂拌种,筛选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药剂。结果表明,在花生果实膨大期,三种药剂各处理对花生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的防治效果达70%以上,但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花生果实收获期,20%氯虫苯甲酰胺SC450g/hm2、22%吡虫·辛硫磷EC6750g/hm2、地鹰20kg种子/100g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22%毗虫·辛硫磷EC、地鹰在花生播种时拌种可用来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28.
小麦品种的麦红吸浆虫抗性分级方法及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简化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抗性的鉴定方法,评价我国冬小麦主栽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感性,2008-2012年在河南洛阳田间,连续调查鉴定麦红吸浆虫对我国小麦主栽品种的虫穗率(ISP)与损失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ISP和损失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田间吸浆虫高密度下,ISP定级方法比相对定级方法更能表现品种的抗性和敏感程度,各抗级的指标依次为0 (免疫)、0 < ISP < 20 (高抗)、20 ≤ ISP < 40 (中抗)、40 ≤ ISP < 60 (中级)、60 ≤ ISP < 80 (感)和ISP ≥ 80 (高感)。我国冬小麦的主要生产品种对吸浆虫均为感虫或高感,而荆麦66表现为高抗,我国小麦中极度缺乏抗虫品种。鉴定结果表明,ISP定级方法简便高效,可以取代相对定级法用于小麦抗红吸浆虫的鉴定。  相似文献   
29.
河南西部小麦红吸浆虫禾本科寄主植物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在河南省洛宁县调查了小麦红吸浆虫的禾本科寄主植物,发现麦田地头的节节麦和邻近麦田的沙杨林地中的纤毛鹅观草均被小麦红吸浆虫侵染。纤毛鹅观草被侵染的水平仅次于小麦,虫穗率超过50%。节节麦、大麦、雀麦也有较低的侵染水平。纤毛鹅观草有较晚的抽穗期,抽穗期长达10 d,是小麦红吸浆虫比较合适的交替寄主。  相似文献   
30.
脱毒甘薯不同世代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脱毒商薯19和脱毒北京553不同世代苗以及未脱毒薯苗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脱毒薯世代苗均较未脱毒甘薯苗有一定的产量挽回损失,世代数越小,挽回损失越高。不同品种间相同世代薯苗挽回损失率表现不同,脱毒商薯19在F2代与未脱毒甘薯苗在产量上差异显著,而脱毒北京553在F2代与未脱毒甘薯苗在产量上虽有一定的增产,但差异不显著。在生产上推广脱毒种薯苗,宜采用脱毒一、二代种薯苗,特别是脱毒二代,既增产又降低成本,而不宜推广脱毒三代及以后世代的种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