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34.
35.
36.
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和抗病基因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本文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分化与毒性监测 ,抗病基因及其利用 ,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三个层面综述了我国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 ,抗病基因利用和抗白粉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作者研究工作对当前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新方法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7.
38.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相似文献
39.
40.
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5%的戊唑醇(3.15mL/L)、6%的羟菌唑(3.75mL/L)可有效控制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小穗之间的扩展,防效高于多菌灵常规用量。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前2d喷药与接种后2d喷药,2001年,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80.32%和70.64%,产量增加12.95%与8.74%;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80.5%和68.0%,产量增加11.41%和11.45%;2002年,在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戊唑醇能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和78.67%,羟菌唑能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82.06%和81.89%,产量增加极显著。说明这2种药剂可以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