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阶段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种质改良和创新措施:利用我国地方品种进行种质改良;利用温带种质,尤其是美国先锋公司的杂交种进行改良;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进行改良;利用轮回选择等进行群体改良.  相似文献   
42.
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玉米新品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对2007年度河南省玉米区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综合评估的判断结果基本相同,其中浚原单1号表现最优,其次是喜试512、W9198。综合分析结果与品种在区试中的表现一致。研究认为,灰色关联度分析与DTOPSIS法结合能全面、客观地评判品种。  相似文献   
43.
玉米种植密度逐步提高不仅是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育种中提高选择效果的重要手段.结合中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的实际情况,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育种目标、种质选择、自交系选育技术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下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河南省 1988~ 2 0 0 0年早熟组夏玉米区试中不同产量水平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 ,以及对 72 15kg/hm2 以上产量水平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选育 75 2 0kg/hm2 以下玉米杂交种时 ,必须重视千粒重、穗长和行粒数的选择 ;选育 75 2 0kg/hm2 以上玉米杂交种时 ,应在稳定提高穗粗和穗行数基础上 ,主攻千粒重、穗长和行粒数 ,同时注意生育期和株高要适中 ,把杂交种的各农艺性状协调到最佳程度 ,选育出性状优良的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45.
河南省玉米区试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高穗系数(HSC)法,结合稳定性系数和适应性参数对1998年河南省玉米区试(套种组)15个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安4201、郑试211丰产性、稳产性好;济单7号、济单94-2、濮7812在良好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6.
华庆地区长6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利用不同成岩相真实砂岩微观模型进行了微观水驱油试验,对不同成岩相的微观渗流特征以及残余油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岩相的微观渗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流体进入孔道的启动压力、波及面积、驱替方式以及残余油的赋存状态等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成岩相的物性和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的不同,结合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试验驱油效率的估算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水云母胶结一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成岩相,也是油气富集的最主要相带之一,长石溶蚀+绿泥石膜胶结一残余粒间孔相次之。长石溶蚀+水云母胶结一残余粒间孔相和水云母胶结+长石溶蚀相是主要的残余油赋存的成岩相,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加大对这类成岩相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
根据河南省12年来夏玉米套播组区域试验资料,对前后17个承担该试验的试验点判别品种能力的强弱及产量结果年际间的稳定性、各试验点产量结果与汇总结果的吻合性进行了估算分析,并综合利用这3项指标对各试点进行了归类。结果表明:浚县、林州等5个点是较理想的承试点,三门峡、郑州、商丘、平顶山等4个点尚需进一步试验方能确定,其它8个试点做承试点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48.
玉米杂交种洛玉7号及其关键选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玉米新品种洛玉7号的主要特点,并对其选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1)洛玉7号杂交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黄淮海流域夏玉米区种植,应用前景广阔。(2)自交系改良和创新的原则是重点应用适应性好的本土资源,保持各种质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应加强与其他种质系统之间有利基因的渐渗;杂优模式应合理借鉴,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9.
在75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玉米专用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玉米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合理使用增效剂可以降低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增加茎粗和千粒重,稳定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玉米杂交种洛玉5号的适宜施用浓度为150~200mL/hm2。  相似文献   
50.
杂交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杂交玉米产量比较试验中11个参试组合的产量与11个相关性状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穗粗>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籽长>千粒重>株高>穗长>穗位高>茎粗>秃尖长。因而,在杂交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当注重选择果穗比较粗、出籽率高、穗行数较多、行粒数比较多、籽粒比较长的组合,对于秃尖长、茎粗、穗位高等可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