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1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9篇 |
农学 | 125篇 |
基础科学 | 44篇 |
62篇 | |
综合类 | 427篇 |
农作物 | 123篇 |
水产渔业 | 79篇 |
畜牧兽医 | 139篇 |
园艺 | 66篇 |
植物保护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61年 | 4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212.
蔗田施用废菌棒(以蔗渣为培养料种植香菇后的废弃菌棒)后,根系皮层细胞中菌丝、泡囊、丛枝增多.根系皮层及中柱的改变也表现在新根的发生点大量出现.田间观察到甘蔗在生长中后期,新根明显增多.7月份甘蔗根际土壤的固氮菌、有机磷分解细菌、细菌总数比对照的增加6.0-29.4倍.它们的活动可为拔节旺长的甘蔗提供更多养分.10-12月份,纤维分解细菌、有机磷分解菌、固氮菌相应较多,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效养分(N、P、K)均显著多于对照,这些微生物类群与甘蔗后期生长及糖的合成、运输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213.
214.
215.
选择贵州省正常运行状态下的3种不同植物配置的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定期测定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磷酸盐、氨氮、总磷(TP)等水质因子。结果表明,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茭白(Zizania latifolia)+美人蕉(Canna indica)+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的植物配置对COD、磷酸盐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6.36%、73.20%;BOD的去除率以水葫芦(Eichoimia crassip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美人蕉+再力花(Thalia dealbata)+香蒲植物组合为最好,达到81.28%;氨氮、总磷的去除率以风车草+再力花+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千屈菜(Lythrun salicaria)+水葫芦+美人蕉+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的植物组合为最高,分别为75.96%和72.28%。 相似文献
216.
卢桔何许物也?其名始于何代?历来注者除引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句子外,均语焉不详。考司马相如所云:“于是乎卢桔夏孰,黄甘橙楱,枇杷燃柿,停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史记》卷一一七)晋郭璞注:“今蜀中有给客橙,似桔而非,若柚而芬香,冬夏华实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拳,通岁食之,即卢桔也。”唐司马贞《索隐》引《伊尹书》:“果之美者,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桔,夏孰。”后人作注,常以卢桔即为枇杷,显然更不合文意。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就对此甚表怀疑;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卢桔条则指出:卢桔非枇杷,而是郭璞所说的“给客橙”,并引《广州记》:“卢桔皮厚,大如柑,酢多,至夏熟,土人呼为壶桔。”明杨慎《升庵全集》卷八十引《吴录》云:朱为禄为建安郡,中庭有桔,冬月树上覆裹之,至明年夏,色变青黑,味绝美,此即卢桔。卢,黑也…… 相似文献
217.
根据拟南芥MS1基因已知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离克隆甘蓝型油菜中与拟南芥MS1基因同源的基因片段。应用PCR-Walking技术获得甘蓝型油菜核雄性不育基因BnaX.MS1.a,其全长3 424 bp。BnaX.MS1.a基因与拟南芥MS1基因全长序列同源性为60.3%,编码序列同源性为89.5%。根据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推测开放阅读框长2 004 bp,编码6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5 kD,等电点为8.01。BnaX.MS1.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拟南芥MS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3%。构建BnaX.MS1.a基因的amiRNA载体转化甘蓝型油菜,旨在研发核不育基因工程油菜。 相似文献
218.
通过出耳栽培试验,比较分析白背毛木耳菌株‘漳耳43-28’、06283与其组织分离菌株 Z43-28-1、Z06283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抗污染能力、产量等,结果表明:分离菌株Z43-28-1、Z06283比出发菌株‘漳耳43-28’、06283栽培袋菌丝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3%、13.5%,污染率分别降低11.48%、38.55%,产量分别提高6.2%、2.7%。应用组织分离可以达到较好的品种复壮效果。 相似文献
219.
220.
【目的】探索铁皮石斛在海南省的最佳生产模式,为铁皮石斛在海南省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栽培基质以及不同栽培环境,探索铁皮石斛在海南省的最佳生产模式。【结果】树皮+火山石(V树皮∶V火山石=1∶1)栽培的小苗成活率最高,为97%,且植株高大粗壮,抗病性强。在五指山(海拔650 m)地区栽培的铁皮石斛比水帘温室大棚(海拔50 m)栽培的铁皮石斛苗长势好,产量高。【结论】在海南省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采用V树皮∶V火山石=1∶1的栽培基质种植铁皮石斛是一种较佳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