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3篇 |
综合类 | 45篇 |
农作物 | 4篇 |
植物保护 | 18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安徽省小麦上两个孢囊线虫群体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在安徽省固镇县和淮北市郊小麦根土中采集到两个孢囊线虫群体。其孢囊均呈柠檬形,阴门膜孔为双膜孔型,无下桥,有泡状突,阴门裂较短,属Mulvey所分5个组的第三组。这两个群体中的2龄幼虫口针平均长24μm,透明尾与口针长度的比值约为1.6;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唇区类型,属Stone划分的6个类型的第四类;侧区有4条侧线形成3条侧带,两条外带与横纹交叉呈网格状。上述特征均与燕麦孢囊线虫相吻合,故 相似文献
22.
甘薯、马铃薯和薄荷上的茎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在1981~1982年,从不同省份采集到的甘薯、马铃薯和薄荷上的茎线虫,根据食道腺复盖到肠的前端、侧带有6条侧线和交合刺有两个明显的指状突起等特征,鉴定为马铃薯茎线虫(Dif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 相似文献
23.
在植物线虫的研究工作中,经常要制作玻片,将标本长期保存下来,以便进一步观察线虫的形态结构,尤其对鉴定的新种模式标本更为重要,因此完好的制作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现介绍几种,供线虫工作者根据工作需要和设备条件选用。1 蜡圈的制作蜡圈是封固玻片保持标本长期不变形的关键。准备直径1.5cm、长10cm 的打孔器,末端用软木塞固定,低熔点的石蜡(熔点54℃)。把打孔器端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约10s,趁热迅速插到蜡盘中蘸取少许石蜡。将熔化的蜡尽快粘附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即做成一个蜡圈。如果第一 相似文献
24.
25.
甘薯对马铃薯腐烂线虫分泌物的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分泌物滴注到甘薯感病品种薯块内,孔壁周围组织出现褐变和轻度腐烂。同样方法处理抗病品种,仅孔壁变褐。石蜡切片检查发现感病品种褐变组织细胞离析崩解,而抗病品种孔壁上的薄壁细胞形成木栓层,与接种该线虫悬浮液的反应是一致的。将分泌物定量滴加到抗病和感病品种的甘薯片上,结果抗病愈伤组织被刺激产生肿瘤,组织增生,感病品种无这种现象。经组织切片染色镜检,肿瘤部分的细胞比正常增大2~3倍,无淀粉粒和晶簇,但细胞壁不破裂。处理30天,愈伤组织的肿瘤表层细胞发展成木栓层。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分泌物含有18种蛋白质,最大分子量为93000,最小分子量为16000。 相似文献
26.
用自然发病的材料进行产孢试验,漂浮在水面上的病叶孢子囊产生最多。孢子囊产生的适宜温度在15-25℃,介质的pH位在5-7,黑暗条件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 相似文献
27.
林茂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2,(2)
植物的根结线虫病发生很普遍,许多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花卉、药材、杂草上都有根结线虫的危害。在禾本科植物上如水稻、大麦、小麦、元麦和玉米也有发生。 植物根结线虫在地上部分可引起植物萎黄或生长不良,与缺肥症状有些相似。但在一般 相似文献
28.
腐烂茎线虫种内不同群体形态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自国内的13个腐烂茎线虫群体和1个荷兰的鳞球茎茎线虫群体进行了ITS1区的扩增和5种限制性内切酶RsaⅠ、HaeⅢ、MspⅠ、HinfⅠ、Alu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发现13个腐烂茎线虫群体存在2种不同的酶切图谱,2种图谱在RsaⅠ、HaeⅢ、HinfⅠ和AluⅠ4种酶的酶切位点上存在差异,而鳞球茎茎线虫群体的RFLP图谱与腐烂茎线虫的RFLP图谱相比则在全部的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上存在差异。根据RFLP酶切图谱的差异,可以将腐烂茎线虫的13个群体分为A、B2种基因型。A基因型包括DeSD1、DeSD2、DeSD3和DeJS14个群体,B基因型包括DeAH1、DeAH2、DeHB1、DeHB2、DeJS2、DeSX、DeSD4、DeTJ1和DeTJ29个群体。对ITS1区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A基因型4个群体的差异在1%~4%之间,B基因型9个群体的差异在0~1%之间,鳞球茎茎线虫与腐烂茎线虫种间的差异在39%~48%之间。对4个腐烂茎线虫群体和1个鳞球茎茎线虫群体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测量,发现腐烂茎线虫群体的2个基因型间除在4个形态测计值c值、尾长、V值和V'值存在显著差别外,在其它形态测计值上并无显著差异。ITS1区的RFLP图谱和序列比对以及形态测计数据都表明中国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存在2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29.
30.
线虫是地球上数量众多的多细胞动物,估计有50万种,广泛发生于各种场所,有的在海洋、淡水或土壤中自由生活,有的是动、植物的寄生物。 历史 最早发现的人体寄生线虫,记载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在公元前4500年埃及早期的资料中也曾提及动物寄生线虫。早在100多年前,不列颠群岛及欧洲学者就着手研究植物寄生线虫,但直到本世纪中期才普遍认识到线虫是植物病害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