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探索适宜马铃薯微型薯生产的基质配比,以YP188马铃薯脱毒苗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蛭石和草炭土5种不同配比的基质对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离地繁育的影响。马铃薯的苗期测定脱毒苗的成活率;成熟期测定马铃薯的单株结薯数、单薯重;收获后测定马铃薯的合格率、总产量和总重量,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蛭石与草炭土体积比为87.5∶12.5时的经济效益最高,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的单薯重、合格率、总产量和总重量最高。本研究结果在今后的实际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适应国内春作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求,选育适宜华北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2019—2020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进行国家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中,‘YL1106-67’产量最高,产量54810 kg/hm2;‘晋12-13-9’产量47760 kg/hm2,居第2位;‘中薯928’产量46035 kg/hm2,居第3位;3个品种均较对照‘紫花白’增产,增产率分别为26.32%、10%、6.12%,‘YL1106-67’产量与对照‘紫花白’相比差异极显著;‘晋12-13-9’、‘中薯928’与对照‘紫花白’相比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认为,‘YL1106-67’和‘中薯928’是非常适宜华北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马铃薯品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及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与马铃薯挥发性风味组分变化规律相关的代谢化合物,寻找潜在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代谢前体,为马铃薯风味品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法(GC-MS)非靶向检测青薯9号、华颂7号、希森6号、后旗红、冀张薯12号、D545、D727七个品种(系)中,块茎代谢组和熟化后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结果]在7个马...  相似文献   
14.
杂交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与衰退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当前主推杂交粳稻组合辽优5215的F1代、F2代及其亲本和常规对照品种辽粳294为试验材料,对杂交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与衰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辽优5215F1代产量的超亲优势为18.5%,竞争优势为7.8%;株高、每穗实粒数的杂种优势明显,每穴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的杂种优势为负值。F2代产量、整齐度均较F1代有所下降,产量下降4.96%,但未达显著水平;F2代产量竞争优势为2.43%,说明杂交粳稻F2代在生产上仍具有一定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沈农05-9不育突变株及其后代混粉1、混粉2、混粉3、混粉4和6个辽宁省主要杂交稻母本等11个不育系为材料,以沈农05-9原始株系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进行了花药形态学特征、细胞学特征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花药染色较深、药壁分层不清晰为各不育系普遍存在的特点。9214A、屉A、14A、盛粳A等4个不育系花药壁、药隔的发育均表现正常,其中,屉A及14A绒毡层延迟解体,9214A和盛粳A绒毡层都提前解体。但沈农05-9不育株、混粉1、混粉2、混粉3、混粉4、辽99A、52A花药表现瘦瘪,花药药隔维管束纤维化严重,维管束周围细胞结构紧密,绒毡层消失较早。花药早期的纤维化及结构杂乱为不育系败育的原因,药隔结构的异常直接影响了花药发育过程中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索最佳的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以期提升马铃薯产量及品质,进而指导实际生产。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了4个肥料处理,每个肥料处理又设A、B两个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减施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750 kg/hm2),可改善品质,较对照增产6460.2 kg/hm2;处理3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菌肥(300 kg/hm2),改善了马铃薯的部分品质;处理4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腐殖酸肥(45 kg/hm2),可改善品质,增产32.24%;农药处理未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试验证明,处理4在减少化肥用量、增施腐殖酸肥后增加马铃薯结薯数量,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机械化种植模式下微型薯生产原种的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克新1号’微型薯为试验材料,共设计了5个处理,行距为机械化播种行距90 cm,株距分别为15,12,10,9和7 cm。结果表明,试验所设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播种6 000株/667m2产量最高,为2 228 kg/667m2;考虑投入产出比最佳密度为6000~7000株/667m2,群体生长较合理,建议在乌兰察布地区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