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9篇
  19篇
综合类   138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95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为解决复杂跨域场景下猪个体的目标检测与计数准确率低下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面向复杂跨域场景的基于改进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的猪个体检测与计数模型。该研究在骨干网络中分别集成了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即融合通道和空间注意力的模块和Transformer自注意力模块,并将CIoU(Complete Intersection over Union)Loss替换为EIoU(Efficient Intersection over Union)Loss,以及引入了SAM (Sharpness-Aware Minimization)优化器并引入了多尺度训练、伪标签半监督学习和测试集增强的训练策略。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改进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关注图像中的重要区域,突破传统卷积只能提取卷积核内相邻信息的能力,增强了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并提升了模型的定位准确性以及模型对不同目标大小和不同猪舍环境的适应性,因此提升了模型在跨域场景下的表现。经过改进后的模型的mAP@0.5值从87.67%提升到98.76%,mAP@0.5:0.95值从58.35%提升到68.70%,均方误差从13.26降低到1.44。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该文的改进方法可以大幅度改善现有模型在复杂跨域场景下的目标检测效果,提高了目标检测和计数的准确率,从而为大规模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42.
为探究免疫增强剂在鲟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月龄、体重相近的鲟鱼200尾,按照试验设计分为4组,其中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胸腺肽、绿原酸、壳寡糖200 mg/kg于基础饲料中,对照组只饲喂基础饲料,分别于正试验开始后第14、28、42 d采集样品,测定鲟鱼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不同程度提高。28 d时绿原酸组和壳寡糖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42 d时胸腺肽组和绿原酸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壳寡糖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28、42 d时壳寡糖组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14 d时试验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42 d时胸腺肽组球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绿原酸组和壳寡糖组血清尿酸、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降低(P<0.05);14 d时胸腺肽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42 d时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343.
本文对清香型、花香型及果香型枇杷果茶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维生素、糖类、有机酸、微量元素及风味物质组成与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枇杷果茶的营养成分略有差异,维生素、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差异性不大,但果香型产品的氨基酸、有机酸等成分含量高于花香型和清香型。3种果茶中共鉴定出72种挥发性成分,3者共有的成分有16种;具有各类水果气息的酯类物质在果香型产品中含量高达56.127%,显著高于清香型(38.226%)和花香型(34.198%);具有玫瑰、丁香等花香风味的芳樟醇、脱氢芳樟醇、松油醇、香茅醇等醇类物质主要存在于花香型产品中,合计为7.990%,显著高于清香型(0.258%)和果香型(0.231%)产品;具有青草气息的正己醇、反式-3-己烯-1-醇、反式-2-已烯-1-醇在清香型果茶中总含量达10%,显著高于其余二者;这些物质共同作用,赋予枇杷果茶不同的饮用体验。本研究为新型塘栖枇杷果茶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44.
通过收集数据,分析了1961—2018年中国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生产消费系统的趋向规律,根据此变化特征探讨了当前中国食物供给安全情况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年生产和消费食物量中植物性食物占比略微下降,但在2018年仍分别占食物生产量的88.33%、食物消费量的88.58%;动物性食物生产和消费量占比整体上升,生产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1.01%,消费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0.67%,饮食结构逐渐倾向于多样化。供给安全方面,粮食自给率超过95%,但食物种类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豆类及坚果、奶和水产品进口需求量较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膳食结构情境下,除了奶类,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生产量完全能满足所有的食物需求。最后,从生产技术、生产结构、农业政策和膳食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5.
为通过优化实验提升柚皮苷(NA)OSA改性多孔淀粉(OSAPS)中的负载率,并进而以复合物的形式提升NA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OSAPS-NA复合物,并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物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隔室模型和统计矩模型的拟合对NA原材料和OSAPS-NA复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丙酮为溶剂时,溶剂共沉淀结合超声法能够明显提升NA在OSAPS中的负载率,并且当正己烷的体积占比为0.6、超声强度为200 W、超声时间为20 min时,OSAPS对NA的负载率最高。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OSAPS-NA复合物中NA的药-时曲线下面积是NA原材料的9.80倍,达峰时间由60 min缩短至15 min。该研究成功优化了OSAPS-NA复合物,使其对NA的负载率达到了(71.49±2.26)%,并且通过OSAPS的负载使NA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升到原来的9.80倍。  相似文献   
346.
为了分离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牛源乳酸菌,探究其用于畜牧微生态制剂研发的潜力,试验采集健康关岭黄牛瘤胃液,接种于MRS肉汤培养基富集后分离乳酸菌,使用含0.3%胆盐的无菌PBS初步筛选耐胆盐乳酸菌,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和16S rRNA测序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的生长特性、产酸能力、耐受特性、药物敏感性、抑菌特性及细胞黏附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筛选分离得到1株菌,命名为NCO,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和16S rRNA测序鉴定为发酵乳杆菌;该菌具有良好的生长和产酸能力,培养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6 h后达到稳定期,培养28 h的菌液pH值为4.43;对低pH值、胆盐、胃液和肠液环境具有耐受能力;该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耐药;其培养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该分离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数量为43.5 cfu/个,具有一定黏附性。说明分离菌NCO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有潜力作为优良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347.
【目的】筛选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鲤源乳酸菌作为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方法】以鲤鱼肠道内容物及黏膜为菌株的分离来源,采用MRS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纯化,经16S rRNA测序鉴定后,对分离菌株生长特性、产酸能力、耐酸、耐胆盐、抑菌特性、药物敏感性及安全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植物乳杆菌,将其命名为YY001,该分离株在MRS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乳白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无芽孢、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4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12 h后生长达到稳定期;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产酸曲线显示,0~12 h pH迅速下降,培养16 h的菌液pH达3.8;在pH 3.0和0.3%胆盐的条件下具有一定耐受性;该分离株对水产常见致病菌柱状黄杆菌、维气氏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均具抑菌效果,且对柱状黄杆菌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圈直径达34.19 mm;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和万古霉素耐药;每天一次连续1周灌胃108CFU分离菌株对小鼠无毒害作用。【结论】本研究分离到的菌株YY001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为后续制备鲤鱼用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48.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侵染玉米引起叶斑病,也能侵染小麦引起根腐病。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2个玉米和1个小麦分离物,均为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 sorokiniana)。玉米分离物与小麦分离物在培养基利用、pH值、硝酸钾和硫酸铵等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且两种不同寄主分离物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均可成功侵染小麦克春10号和玉米郑单958,完成交叉侵染。比较来自不同寄主的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差异,发现玉米和小麦分离物存在交叉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