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篇
  1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肥密运筹对晋中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穗型品种040121-135为供试材料,研究氮肥追施时期与群体密度对晋中晚播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晚播小麦合理的肥密运筹可以获得8.6t.hm-2的高产;前期重施拔节肥促源,后期重施孕穗肥促库,且有利于提高籽粒品质。合理的群体密度应在450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42.
休闲期耕作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越冬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休闲期不同耕作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越冬期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较深翻可显著提高越冬期0~60 cm土壤蓄水量以及小麦幼苗的分蘖数、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质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氮素积累量,可提高低磷(LP)、中磷(MP)条件下植株含氮率;且增加施磷量均可显著提高越冬期0~60 cm土壤蓄水量,可增加分蘖数、主茎叶龄、单株叶面积、根系活力、植株含氮率及其氮素积累量;单株干物质量在深松条件下以高磷(HP)最高,在深翻条件下以MP最高,且休闲期深松较深翻有利于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43.
休闲期深松蓄水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黄土高原旱地麦区多数年份只能等雨晚播种导致产量降低等生产实际问题,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和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方法】于2012—2014年度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以休闲期深松和当地传统耕作(对照)为主区,以9月20日(早播,T_1)、10月1日(适期播种,T_2)、10月10日(晚播,T_3)3个播期为副区,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播期的调节效应。【结果】休闲期深松较对照,两试验年度播种期3 m内土壤水分分别提高59—71 mm、34—52 mm;冬前分蘖数、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显著提高,两试验年度分别提高穗数8%—18%、8%—15%,产量19%—36%、17%—22%,水分利用效率6%—21%、10%—12%。休闲期深松条件下,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冬前群体分蘖数、开花前植株干物质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但与早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植株干物质量以晚播处理最高,但与适期播种处理差异不显著;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传统耕作条件下,降水少的年份(2012—2013年度)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早播处理最高,穗数、穗粒数、产量也均以早播处理最高。此外,3个播期休闲期深松处理,穗数、穗粒数、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产量与开花前各土层土壤蓄水量相关性较开花后显著,且与开花前深层土壤水分相关性极显著。休闲期深松配套适期播种,播种期土壤水分每增加1 mm,两试验年度增产分别达17 kg·hm~(-2)、23 kg·hm~(-2)。【结论】休闲期深松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提高底墒;且休闲期深松蓄水条件下,采用早播和适期播种处理均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但最终以适期播种处理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采用深松蓄水前提下,10月1日播种可优化产量结构,实现高产与高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为明确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与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关系,探索极端年型可采取的耕作蓄水、覆盖播种等应急措施。【方法】2011—2016年于山西运城闻喜县开展大田试验,选取2011—2013、2015—2016 3年降雨量极端年份,在休闲期深松和免耕2个耕作基础上,对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常规条播3类播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极端年型休闲期深松蓄水配套覆盖播种对旱地麦田水分消耗与植株氮素吸收和利用关系的影响。【结果】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深松较免耕,覆盖播种较常规条播,播种—拔节阶段土壤耗水量及其比例降低,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两阶段土壤耗水量及其比例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增加;各生育阶段吸氮量增加,尤其是拔节—开花阶段吸氮比例;花前各器官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深松较免耕显著提高产量16%—30%,覆盖播种较常规条播提高产量13%—28%,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不同降水年型、深松与否均影响了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两播种方式对麦田水分消耗、氮素吸收利用、产量、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丰水年深松条件下,全膜覆土穴播较膜际条播生育期总耗水量增加,拔节—开花阶段吸氮量显著增加,叶片中氮素运转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产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而欠水年和丰水年在未深松条件下,两覆盖播种间生育期总耗水量差异不显著,膜际条播较全膜覆土穴播花前各器官氮素运转量、茎秆+叶鞘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花后氮素积累量提高,产量提高、氮素吸收效率也显著提高。此外,丰水年播种—拔节0—120 cm,拔节—开花120—300 cm,开花—成熟180—300 cm土层耗水量与花前各器官氮素运转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欠水年,播种—拔节0—100 cm,拔节—开花120—240 cm,开花—成熟120—300 cm土层耗水量与花前各器官氮素运转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生育期采用覆盖播种可增加小麦生育期耗水,促进各生育阶段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运转,从而提高产量、水分和养分效率。休闲期深松条件下,丰水年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欠水年采用膜际条播,增产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45.
试验在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研究室进行。供试小麦品种为CA0547,试验采用根管土柱法,裂区设计,其中,主处理为氮肥形态:铵态氮(硫酸铵)、硝态氮(NPK复合肥)、酰胺态氮(尿素);副处理为纯氮用量:75,150,225 kg/hm2共3个梯度。以研究氮肥形态及用量对小麦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垂直分布的影响,探究合适的氮肥形态,为高效节省化肥施用及改良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形态氮肥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酰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纯氮用量在0~225 kg/hm2时,随着用量的增加,脲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施用不同形态N肥后,20~40 cm土层的脲酶活性显著大于其他土层(P0.05),并且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的各个土层脲酶活性均有增加趋势,试验中,酰胺态氮肥施用量达到225 kg/hm2时,0~100 cm土层脲酶活性在所有处理中最大;拔节期脲酶活性高于成熟期。酰胺态氮是提高0~10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好形态。  相似文献   
46.
为合理利用夏闲期光、热和水资源,提高山西南部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通过研究种植绿肥苜蓿对后作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生产力的苜蓿种植模式。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苜蓿不同播量,分别为7. 5(S),15. 0(M),22. 5 kg/hm~2(L),副区为不同还田日期:9月10日(T1)、9月20日(T2)、9月30日(T3),以常规复种玉米为对照(CK),于后作小麦的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测定农艺性状、土壤养分,并于成熟期测定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供试夏闲期种植苜蓿各处理下,后作冬小麦的株高、绿叶数、单株干质量及倒二叶长宽,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大播量中还田日期的LT2处理下,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 20~3. 38倍和4. 08~5. 42倍。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 3%,5. 8%,4. 1%,比对照增产3. 9%。大播量中还田日期的LT2处理更有利于该地区小麦产量的提高,该试验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理化性质的研究,揭示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提供依据。本试验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N)量0 (N0)、90 (N6)、180 (N12)、240 (N16)、300 (N20) kg/hm2,N0处理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N12处理下土壤酶活性均最高。施氮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量处理中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为6.47×1010~15.18×1010,在N1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门水平上,15个样品获得的类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  相似文献   
48.
不同轮作模式对潮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于2018—2019年在山西大同进行田间试验,以荞麦—荞麦连作(BB)为对照,探讨了油菜—荞麦(RB)、玉米—荞麦(CB)、马铃薯—荞麦(PB)、燕麦—荞麦(OB)4种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呈现出增加趋势,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各轮作模式(PB、OB除外)不同程度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以油菜—荞麦轮作模式最佳。整体而言,轮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油菜—荞麦轮作效果最好,是该研究区较为理想的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垄上覆膜对晋中旱地小麦不同群体灌浆期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以重穗型小麦040121-13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垄上覆膜处理,副区为播种密度,系统研究旱地小麦不同群体在覆膜条件下灌浆期干物质累积运转的情况。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合理的群体密度在450~600万·hm-2基本苗之间为宜。覆膜两垄间距以50cm较合适。覆膜优化了旱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了干物质积累运转速度及强度。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有机硒肥喷施量和次数对黑糯玉米籽粒硒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及适宜的施用方式,以黑糯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的有机硒肥喷施量(1.5、3.0、6.0 g/hm2)和喷施次数(1、2次)处理,测定玉米籽粒花青素、硒等含量.结果 表明,喷施有机硒肥显著提高了籽粒花青素和硒含量,同一喷施次数,随施硒量增加,籽粒花青素含量呈降低趋势,而籽粒硒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喷施2次的花青素、硒含量高于喷施1次,且喷施2次,施硒量1.5 g/hm2的籽粒花青素含量最高,达0.53 mg/g,施硒量3.0 g/hm2的籽粒硒含量最高,达0.24 mg/kg;喷施有机硒肥可促进籽粒铁、锌、锰积累,降低玉米籽粒铬、镉含量,施硒量6.0 g/hm2,喷施2次的籽粒铁、锌、锰含量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39%、35%、27%,镉含量最低,降低22%,施硒量3.0 g/hm2,喷施2次的籽粒铬含量最低,较对照降低49%.在玉米吐丝期和之后7d喷施2次,且施硒量1.5~ 3.0 g/hm2有利于增加黑糯玉米籽粒硒和花青素含量,降低铬含量;喷施2次,施硒量6.0 g/hm2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铁、锌、锰含量,降低籽粒镉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