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533份杂交稻和常规稻材料的糙米和精米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化学分析, 并结合近红外透射光谱数据, 采用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PLS)分别建立糙米、精米的直链淀粉含量(AC)预测定标模型, 并对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 结果表明, 杂交稻糙米及精米模型的定标相关系数(RSQ)分别为0.873和0.922, 常规稻糙米及精米模型的RSQ则分别为0.924和0.939, 定标标准偏差(SEC)分别为1.100,0.956,1.537,1.547; 内部交叉验证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RSQ分别为0.866,0.901,0.892和0.921, 外部验证的RSQ分别为0.9506,0.9352,0.9116,0.9180, 所建模型的相关性较高, 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小. 常规稻模型可应用于大量育种材料快速、无损的早代筛选, 杂交稻模型可用于新组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快速鉴定, 促进稻米品质改良, 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52.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3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早衰直接降低作物的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因此,鉴定早衰突变体和研究其基因功能对于作物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esl3来源于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的EMS诱变库,苗期叶片中上部即呈现褐化枯萎,该特征一直持续到植株成熟。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衰老部位叶绿素和光合速率极显著下降,绿色部位光合色素和光合速率则略有升高。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结实率无显著变化,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和干物质重则显著或极限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esl3叶片早衰枯死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391株日本晴/esl3的F2突变型单株,最终把ESL3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SSR标记RM19085和Indel标记Ind05-2之间,物理距离91 kb,包含14个注释基因,为下一步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了解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对以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改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出影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13个QTL,包括产量性状1个、单株有效穗数1个、千粒重4个、穗实粒数4个、穗总粒数2个和结实率1个,分布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检出12对双基因互作。结果显示,2个正向(或负向)产量性状QTL聚合,往往会产生负向(或正向)的上位性效应,能否产生更大(或更小)的目标性状,取决于双片段遗传效应(加性效应与上位效应代数和)绝对值与单片段最大加性效应绝对值的差。本研究结果对实施高产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是决定稻米碾磨品质的重要性状,在育种中对其进行有效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9个不育系与9个恢复系及其所配制的81个双列水稻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有多态性的174对SSR标记筛选与F1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相关的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分别用二组法和三组法对F1碾磨品质性状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采用二组法,利用增效位点对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P<0.01)、0613(P<0.01)和0.772(P<001),预测效果明显优于阳性位点;2)利用增效位点,固定不育系进行预测,3个碾磨品质性状的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水平明显高于固定恢复系的结果,表明不育系对碾磨品质的影响大于恢复系;3)固定不育系时三组法预测杂交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466(P<0.05)、0.564(P<001)与0.688(P<0.01),比二组法分别降低了177%、8.0%和10.9%,固定恢复系时两种方法预测效果基本一致;4)对于水稻碾磨品质的分子预测,固定不育系的预测效果最佳,二组法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三组法。在3个碾磨品质指标中,整精米率预测效果最好,其次为精米率,糙米率较差。  相似文献   
55.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 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早衰突变体esl2, 苗期正常, 孕穗期开始叶尖和叶缘黄化衰老。与野生型相比, 孕穗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 抽穗期倒一叶的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低, 活性氧(ROS)、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或活性增加。超微结构观察表明, esl2衰老部位的细胞多中空且形状不规则, 伴随细胞裂解、细胞质溶解等特征; 同时, 叶绿体结构异常, 叶绿体膜溶解、基粒模糊, 基质片层疏松, 类囊体发育异常。遗传分析表明, 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 005株西农1A/esl2的F2隐性定位群体, 最终将Esl2定位在第4染色体SSR标记RM17122和swu4-13之间, 物理距离约244 kb, 这为Esl2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水稻黄绿叶基因YGL4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EMS诱变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了一个稳定遗传的全生育期黄绿化叶色突变体。其叶绿素总含量稳定在2.01~2.28 mg g-1之间,仅有对照的38.2%~50.5%。与对照相比,黄绿叶突变体的有效穗和株高显著下降,而主穗长、一次枝梗数、主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则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命名为YGL4。利用微卫星标记将YGL4定位于第10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3123和RM590之间,分别距其7.6 cM和7.8 cM。在两标记间进一步设计SSR引物,将该黄绿叶基因定位于RM1162和RM7093之间,分别距其1.8 cM和4.0 cM。为该YGL4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串联式混合动力城市汽车控制策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串联式混合动力城市汽车(下面简称SHEB)的各种控制策略,提出SHEB的控制策略按能量消耗性质可分为主动型能量控制与被动型能量控制,并根据我国城市公交汽车行车环境条件,提出SHEB可优先采用的能量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58.
水稻早恢402体细胞培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水稻品种早恢402进行体细胞培养,结果表明:(1)幼苗茎段比成熟种胚具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但前者绿苗分化率极低。(2)对幼苗进行8℃2-3天的低温预处理,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虽有一定下降,但绿苗分化率却能大幅度提高。(3)进行分化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4-6天的干燥预处理也能显著提高体细胞培养绿苗分化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对一个水稻短穗小粒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为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籽粒发育及分子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在水稻EMS诱变体库中鉴定到一个短穗小粒突变体,暂命名为sps1shorten panicle and seed 1)。成熟期观察野生型和sps1的形态变化,考察株高、节间长、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对野生型和sps1籽粒外稃内外表皮中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利用石蜡切片进一步分析野生型和sps1籽粒的形态变化;配制缙恢10号/sps1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其F2群体进行基因精细定位;对野生型和sps1两叶一心期的叶鞘进行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敏感性试验;抽穗期分析SPS1在水稻根、茎、叶、鞘和穗中的表达,并对籽粒发育相关基因和BR相关基因进行qPCR分析。【结果】sps1穗和倒1、2、3的节间长度均极显著短于野生型,导致株高半矮化;此外,sps1穗枝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也显著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sps1外稃中部内外表皮细胞长度极显著小于野生型,宽度则极显著变大,石蜡切片观察进一步证实了sps1籽粒宽短是由细胞变短、变宽造成的;籽粒发育相关基因qPCR分析发现,部分通过调控细胞分裂和扩展进而影响水稻籽粒发育的基因表达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sps1中,AFD1SLGHGWGS3的表达量显著上调,GW7GID1显著下调;选取符合3﹕1分离比例的F2代分离群体中的突变单株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调控基因精细定位在第7染色体上标记sps1-3和sps1-2之间134 kb的物理范围内,包含19个注释基因;经测序,与野生型相比,发现sps1中的Os07g0616000在编码区有一个A-T的碱基替换,致使编码的赖氨酸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初步确定为候选基因。qPCR分析发现SPS1在水稻的根、茎、叶、鞘和穗中均有表达,且在茎秆中的表达量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PS1DEP2的一个新等位基因。sps1对外源BR的敏感性降低,BR钝感基因D1的表达极显著下调;推测SPS1/DEP2可能通过BR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和株型的发育。【结论】sps1是一个水稻短穗小粒突变体,SPS1编码一个表达蛋白,是DEP2的新等位基因,通过BR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和株型的发育。  相似文献   
60.
利用野败型不育系缙1A对33份美国稻的恢保关系进行了测定,观测了F1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在美国稻种中存在着对野败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程度不同的品种,鉴定出了2份具有高恢复力、10份具有保持能力的材料,可为在重庆选育优良"三系"杂交稻亲本提供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